文/谢来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康奈尔大学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联合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II)显示,过去三年一直位列全球创新集群第二的“深圳—香港”创新集群(“Shenzhen-HongKong”innovationcluster)调整成了“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Shenzhen-HongKong-Guangzhou”innovationcluster)。这个显著的变化对于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启示。

一、变化的背后是什么?

GII自年开始引入创新集群,采用密度聚类算法DBSCAN对国家以下层面的州省、地区或城市的创新表现进行集群划定或合并。至年,广州创新集群一直独立于“深港”创新集群,在全球创新集群排名中分别位列第63位、第32位和第21位。年,“深港穗”创新集群首次出现,广州的加入进一步巩固了原先“深港”创新集群全球排名第2的位置,仍仅次于“东京-横滨”创新集群。

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根据DBSCAN算法,这个变化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广州和深港之间的“创新密度”越来越大,亦即创新活动越来越频密,从而导致两个集群的空间“被创新活动填满”;二是广州与深港之间的共同发明者(co-inventor)数量最多(与广州和其他任何集群之间的共同发明者数量相比),特别是合作发表科学出版物。第二点尤为关键,因为广州高校资源丰富,是未来携手深港推进大湾区科技发展的重要一极。

表1-年GII全球创新集群排名(前10)

//资料来源:GII官方网站。

“深港穗”创新集群“环湾+带状”的空间特点愈加明显。从空间上看,“深港穗”创新集群沿着大湾区东岸布局,总体呈带状(如图1),与美国的“波士顿-剑桥”、“圣何塞-旧金山”两个创新集群相似,也高度契合大湾区科创发展“两点两廊”中的“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

图1“深港穗”及其他亚洲创新集群空间分布示意图

//图片资料来源:《全球创新指数》报告。

二、“深港穗”创新集群还有哪些短板?

一是科技创新强度有待提升。虽然广州的加入使“深港穗”创新集群在“创新总量和规模”上稳居全球第二,但从科技创新强度(ScienceTechnologyintensity),也就是“人均创新活动”来看,“深港穗”创新集群全球排在第57位,远落后于“圣何塞-旧金山”(第4)和“东京-横滨”(第26),也低于北京(第36)。

图2全球创新集群按科技强度排名(位置)示意图

//图片资料来源:《全球创新指数》报告。

二是应用创新较强,基础研究创新偏弱。相较北京和上海,“深港穗”创新集群在PCT申请量、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具有优势,而在科学出版物、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方面偏弱,表明大湾区应用研究和产业创新较强,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亟待加强,这也是大湾区综合国家科学中心未来建设的重点。

表2“深港穗”与北京、上海科技创新指标情况

//资料来源:《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各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及政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saia.com/shsjd/11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