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刚刚结束的G20峰会,再一次把杭州放到了举世瞩目的位置,杭州把自己的湖光山色之美,经济之繁荣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么重要的国际会议为何会选择在杭州召开?我想其主要原因应该有这么几点。其一是中央对杭州经济转型的充分认可,希望把这一典型树立起来带动全国的经济转型。其二,杭州具有与北京风格截然不同的中国文化之美,作为世界的焦点,中国应该向世界展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不可否认,作为习大大工作和生活了多年的地方,他的个人情感也成为了G20选址杭州的一个重要因素。

那么G20对杭州的影响有多大?从峰会结束后的这段时间来看,杭州爆棚的游客量和直线上升的房价显然说明了G20对杭州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至于带来的经济影响有多大,得慢慢看了。

伴随着G20的另一个声音,就是杭州是否成为新晋的一线城市。从央视的报道来看,杭州的发达程度显然不比北上广深差,央视也点名杭州即将跨入一线行列。但是从中国向来注重的GDP来看,杭州似乎GDP总量只能排到第10位,与北上广深貌似还有很长的距离。那么杭州是否真的有资格成为一线城市?进入一线城市还要多久?中国未来城市将会呈现什么样的格局?

既然讨论一线城市的资格,首先我们来看看目前的一线城市是怎样形成的。

作为中国最早开埠和对外开放城市,上海从一个小县城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变成了中国最大的城市,早在民国时期就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最重要的城市。改革开放后,上海也成立了中国最大的证券交易所,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和最大的港口。

作为首都,北京自然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世界五百强公司总部最多的城市,北京的经济不强都难。

广州自古以来就是商贸重镇,成立的广交会更是让广州成为了中国与世界贸易的第一城,从而带动了广州工业的发展。

作为最年轻的后起之秀,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成为全国最开放的城市。这样的定位让深圳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中心,三十几年时间迅速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中国最大的城市。

总结来看,北上广深的发展靠的分别是,上海--金融,北京--政治,广州--贸易,深圳--科技。这几年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实体商业的空间越来越受挤压,作为阿里巴巴的总部所在地,杭州一直被称作电商之都。于是又出现了一种声音,就是立足于传统贸易的广州将被杭州取代,成为新的一线城市。在此之前,万科董事局主席王石也曾发表过类似的观点,杭州的前景一直被看好。

但是深究,电子商务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多大?传统商贸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易,因此广交会使广州人气爆棚,产品生产厂家为了节约成本,也会选择在离市场最近的地方办企业。那么电子商务呢,是人与人在网络上的交易,似乎做生意也不需要到杭州来,也不需要在杭州办企业,只要有足够发达的物流就行了。所以仅以电商似乎对带动城市发展起不了特别大的作用。

那么依靠互联网和电商转型经济的杭州,将会在未来中国的城市格局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既然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发达国家的城市格局是怎么样的。

美国的城市格局大致是分为多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国际大都市纽约,第二等级是西部中心城市洛杉矶,五大湖工业区中心城市芝加哥,南部中心城市休斯顿,接下来是后面的底特律,亚特兰大,费城,旧金山等三线和三线以外城市。

日本的城市格局大致为,一线国际大都市东京,然后是国内大都市大阪,名古屋,京都等。

英国类似日本,第一线为国际大都市伦敦,然后是伯明翰,曼切斯特,谢菲尔德等。

从几个发达国家来看,似乎都没有几个大城市平起平坐的情况,一线城市都只有一个,而且是特大都市,在国内没有竞争对手。另外,纽约东京伦敦都有一个共同的,全部是金融中心,也是最大的港口。金融中心作为全国独大的城市,也可以从很多其他国家见证。

对比来看,中国的一线城市也将发生阶梯形的转变,未来中国的城市会转变为“一极二超多强”的格局。并且会更像美国,以城市群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布局出现。

首先是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和最大的港口城市,上海理应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中心城市之一。但是作为金融中心,上海目前还只是全国性的,相比纽约、东京、伦敦的世界级金融中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也还不如香港、新加坡、巴黎等世界区域性金融中心,上海未来的发展崛起还是得从金融业开始。

北京作为目前唯一上海平起平坐的城市,其未来的前景却不如上海。不是我瞧不起北京,而是北京必须降格。中国目前的四大国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总部居然不设在金融中心的上海,而是在政治中心北京,这在世界其他国家是不太可能出现的。金融机构的总部设在政治中心,说明了在这个国家左右金融业发展的并不是市场,而是政治因素!这不仅妨碍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也阻碍了作为金融城市的上海的发展。另外,中国的许多科技企业也设在了北京的中关村,似乎中国绝大部分行业都得靠政策吃饭,这是极其不利于国家发展的。因此,未来中国需要发展,必须加强市场的力量,减少政治的因素,这也是改革开放的方向。可以说,北京强则中国弱,北京弱则中国强!所以北京必须降格为二线城市,其定位只能为中国北方和环渤海都市圈的中心城市。

深圳是目前被所有人都看好的城市,他的发展速度超过上海北京,很多学者都看好他在未来超越上海,取代成为中国第一大都市。深圳的创新创业精神的确让这个城市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深圳的高科技和互联网产业冠绝全国,影响世界,但是在我看来,科技中心的定位不足以让一个城市成为顶级城市。美国圣何塞地区拥有世界科技中心之称,硅谷的苹果,谷歌,因特尔等都是世界顶尖科技企业,但是圣何塞并不是美国最大的城市,也不如与其相近的旧金山大。当然,深圳还有深圳证券交易所,是除上海以外的中国另一大股权交易所,深圳也因此成为中国另一大金融中心。但是从远期发展来看,深圳背靠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又没有上海在全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所以深圳的金融中心位置可能只能止步于中国南方,若未来香港与大陆完全融合,深圳的金融地位可能还会更低。但是深圳仍将成为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完全盖住广州的风头。

广州可能是目前最不被看好的一线城市,被很多学者都唱衰,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广州没有占据未来的产业链,而且现在的产业发展显得有点过时。广州依靠商贸带动制造业的老路子,可能的确有点落后了。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制造业将不在是一个城市和一个国家的支撑产业,中国的制造业正在往西部转移,往东南亚转移,由于制造业的转移造成经济萎靡的城市,在国内外的历史上太多见了,当然,即使一个工业城市的鼎盛时期也不可能成为顶级城市。另外,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贸易变得越来越简单,人们开始在网上做生意,不需要千里迢迢跑到展销会上。虽然网络贸易不可能完全取代实体会展,但是也足够蚕食广州商贸中心的地位了。更重要的是,广州到目前为止好像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道路,这将使他逐渐从一线城市掉队。

回过头来看杭州,杭州在发展道路上应该比广州更明确,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成为杭州未来发展的重点和定位。从行动上看,抛弃杭钢这样的纳税大户,足以让人信服杭州经济转型的力度,不拖泥带水,这是国内很多大城市都没做到的。互联网科技产业目前在中国有北深杭三大中心,这与美国的一中心有所差别。想要守住这三分之一中心不变,杭州可能更需要与上海的城市功能互补。

向未来看,长三角城市的经济互补肯定会更加精密,杭州不需要抢太多上海的风头,上海也不需要抢杭州的产业,金融帮助产业发展,产业带动金融壮大将成为上海、杭州以及整个长三角城市的发展方式。环渤海的北京与天津互补,珠三角深圳与广州互补都将成为中国未来城市的亮点。

除了城市定位和城市群造就大城市以外,区域中心城市也将成为未来中国“多强”的重要组成。西部的成都、重庆,中部的武汉,都将发挥区域中心的优势成为城市列强。

综上,未来中国的城市格局应该会出现这样一个格局:一极---上海,两超---北京、深圳,多强---广州、杭州、成都、重庆、武汉等。

何为大城市,我认为第一要素应该是一个城市的经济影响力和影响范围,虽然从GDP上来看,像苏州这样的城市规模相当大,但是苏州的经济始终是被上海影响,而没有对其他地区起到很大的影响力。也有一些人口大城论,比如之前国家发布的长三角城市规划,把南京定位放在杭州之上,原因就是南京的户籍人口数量更多。按照这一理论,中国的很多三四线城市都能把美国前十大城市比下去了。当然,这一规划可能就是个城市人口规划。

中国人和中国媒体都津津乐道城市的等级,这大概也是户籍制度造成的一定原因吧。未来中国如果彻底放开户籍制度,人没有了户口,可以随自己的喜好决定生活的城市,那么估计谈论城市大小强弱的人会越来越少,因为你不在属于一个城市,而只是生活在一个城市,北京人上海人已经没有了炫耀的资本,因为谁都可以在北京上海安家落户。

当然,大河东流,谁主沉浮,世界瞬息万变,谁知道下一个时代怎么变化。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洛阳、西安、扬州、泉州等大城市,谁想到今天已经被上海、深圳这样年轻的城市替代。战后日本凭借超强的工业发展能力,在80年代几乎超越了美国,谁又算到21世纪成了互联网科技的天下。(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saia.com/shszf/8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