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读创客户端」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魏沛娜

12月23日,《世界湾区发展指数研究报告()》正式发布。《世界湾区发展指数研究报告》是在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下,由深圳市社科院课题组具体组织实施的一个重点研究项目。此次课题组尝试从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发展开放度、发展支撑、发展潜力和发展可持续性等六个维度构建湾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以10个湾区核心城市为样本,测算得到世界湾区发展指数。

测算结果显示,深圳、广州是快速发展型湾区城市,在规模集聚、增长速度、基础设施支撑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在高质量发展、社会人文发展和国际化人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或不足。香港在经济社会开放度、国际链接能力、基础设施支撑等方面表现优异,门户型湾区城市的特点非常突出。

深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金海表示,今天的湾区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节点。六大湾区的研究要面向新的未来,构建中国话语理论体系的全球湾区的解读模式。推出《世界湾区发展指数研究报告》,就是要构筑系统开展湾区研究的高地,开启面向湾区发展模式的新篇章,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粤港澳大湾区故事、深圳故事。

湾区本质上是一类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水平突出、社会文化多元包容的巨型区域,是高度互联和一体化的经济地理现象。据了解,此次课题组选择了六大湾区的10个核心城市作为评价对象,分别是:纽约、旧金山、圣何塞、东京、伦敦、悉尼、香港、澳门、广州、深圳,这些城市的人口占六大湾区人口总量的49%,GDP占六大湾区经济总量的64%,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湾区发展指数综合评分,10个湾区城市的排名,从高到低依次是东京、纽约、伦敦、香港、圣何塞、旧金山、深圳、广州、悉尼和澳门。10个城市在六大发展维度的评分差异明显,呈五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东京、纽约和伦敦是综合发展型;香港是门户型湾区城市;圣何塞和旧金山是高质量发展型;深圳和广州是快速发展型;悉尼和澳门是相对滞后型。

其中,作为快速发展型湾区城市,深圳的综合得分列第7名,接近圣何塞和旧金山(第5、6名),大体属于同一发展梯队。其发展规模和发展支撑具有突出优势,表现为: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实力显著,且以深圳速度闻名世界,国际航运枢纽地位不断增强。但在发展潜力(学历结构、高等教育)和可持续性方面表现中等,发展质量(人均/地均GDP)和开放度(国际人才/游客/会议等)方面还需进一步追赶。

报告指出,六大湾区在空间发展方面的主要特点有:东京湾区“一都三县”核心区高度集聚;旧金山湾区沿海湾“环状”分散式发展;纽约湾区向内湾高度集聚发展;悉尼湾区由海湾向内陆楔形扩张;伦敦湾区:主中心高度集聚+簇状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呈现组团式多中心发展。

此外,报告还从湾区空间发展、产业发展、要素流动、人口社会发展等方面介绍了主要启示:第一,世界湾区内部虽然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但核心区与边缘区的产业发展并不是相互独立或割裂的。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产业结构呈现明显梯度形态,具备深度分工红利,应进一步畅通要素流动,强化分工协作优势。第二,人口向湾区中心城市集聚的趋势仍然存在,但在不同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特征。其中,粤港澳大湾区仍处于人口规模上升通道,人口吸纳能力最强。第三,城市软实力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湾区核心竞争力之一。粤港澳大湾区亟待提升文化繁荣、城市治理现代化、创新创业生态、宜居生活圈等方面的软实力,在国际交往过程中不断提升大湾区的外部影响力。第四,完善的跨区域治理机制可以有效推进湾区协调发展。

据悉,此次报告反映的是新冠疫情发生之前的情况。下一年度的报告将全面呈现疫情对世界湾区发展的影响。

审读:孙世健

读创编辑苏海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saia.com/shszf/12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