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院有白癜风专科 http://m.39.net/pf/bdfyy/qsnbdf/
相比英、法、西班牙等曾经的海上强权来说,美国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海上霸权国家,现在的世界头号海军—美国海军在诞生初期时还遭遇激烈辩论,焦点是美国到底需不需要一只海军。赞同者认为海军可以保护海岸线,增强美国在国际上的声望;反对者则认为,既然有了英国海军的庇护,就没必要花那么多钱去建设海军,即使建成了也是以卵击石。不过,在海权主义的影响下,美国海军逐渐成长起来。早期的美国海军也只能打打海盗,拦截一下没有军舰护卫的英法运输船,甚至还被突尼斯海军俘虏过。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壮大,美国海军已经成为拥有12支航空母舰战斗编队,历经无数腥风血雨的世界头号海军,这当然与美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分不开,也与他们珍视海军传统、重视海军荣誉息息相关。这种对海军传统荣誉的珍视之一,就是对功勋战舰的保存与展示,这些战舰几乎全部身经百战,在美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能写下辉煌一笔,它们见证了美国从一个殖民地一步步迈向世界头号强国的曲折历程。在美国东西海岸各大港口城市,比如纽约、费城、洛杉矶、旧金山和圣何塞等,都会看到这些老舰的身影,它们大多静静地停泊在海港码头,无声地向游人倾诉着曾经的豪情壮志。在我参观过的老舰中,有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奥布莱恩号运输舰,有击沉过日本战列舰的潘帕尼托号潜水艇,有经历过二战、越战乃至海湾战争的新泽西号战列舰,有令纳粹潜艇望尘莫及的豪华邮轮玛丽女王号,有顶住日本“神风”自杀式飞机袭击,在冷战中担当反潜先锋的航空母舰无畏号和大黄蜂号,也有服役时间最悠久,见证了美国海军从婴儿到巨人的战列帆船宪法号。这些老舰有的被开辟为国家公园或国家纪念地,由国家或军队出资进行维护与展示,有的则被民间的私人基金会购买,由志愿者进行修缮、维护和展示,有的还被商业公司开发成海上旅馆。对于我这样一个从小都爱好军事的人来说,能够登上这些早在少年时期就久仰大名的老舰,心情激动自然不用说,还难免有些感伤,感伤的是当年那个沉迷于海战故事,看到激动处恨不得自己冲上航母甲板,驾驶战斗机与零式战机做殊死搏斗的小男孩已经接近而立之年,而当年的梦想也和那些心爱的军事模型一样,被束之高阁,占满灰尘,没有时间擦拭。站在高高的舰桥上,把自己想象成航母战斗群的最高指挥官,看着自己的旗舰劈风斩浪,一往无前,手下的庞大舰队正在奋勇抵抗帝国海军的殊死进攻,那种凌云壮志的豪迈与竟不能酬的失落交相呼应,也许只能说给自己去听了。就拿大黄蜂号航空母舰来说,这艘原名奇尔沙治的埃塞克斯级航母,在建造时为了纪念刚被日本“神风”自杀式飞机撞沉的大黄蜂号航母,而被命名为新的大黄蜂号,它也成为美国海军历史上第八艘肩负这一功勋称号的军舰。大黄蜂号在二战之后陆续历经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在年还曾打捞过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的指令舱,里面的乘客就有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类—尼尔·阿姆斯特朗,三名宇航员隔着隔离舱玻璃和尼克松总统对话的照片也成为经典的历史一瞬。这艘功勋卓著的老舰退役后几经波折,最终被一名叫做郭玛丽的旧金山华人买下来辟为博物馆,以纪念她的先父郭子明。我多方查询也没能找到郭子明的信息,猜想一下,可能是在大黄蜂号上战斗过的老兵。和国内绝大多数博物馆不一样的是,美国的博物馆都是由民间基金会或者私人所有的,包括赫赫大名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黄蜂号航母博物馆也不例外。这些博物馆部分收入来自定价不高的门票,比如10美元或者5美元左右,部分来自基金会在社会上的募捐,还有小部分来自馆内的活动和纪念品商店的礼品销售。大黄蜂号航母博物馆内有30多名员工,而这其中正式拿薪水的员工只有不到五名,包括礼品店员工和总经理等,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由志愿者完成的,这些志愿者不拿一分钱工资不说,自己还要开车来上下班,即使这样,他们还要满怀热情地按时上下班。因此,这些志愿者大都是时间比较充裕的退休老人,他们有的还是在大黄蜂上服过役的退伍老兵,能够和自己的老战友一起共度晚年,无疑是一件让人十分欣慰的事情。除了参观,我最喜欢的就是和这些志愿者们聊天,聊聊自己没有经历过的战争岁月和那时的爱情与生活,再聊聊对现在生活的感悟。我在大黄蜂的飞行甲板上认识了一位志愿者,他当时正在维修一架“北欧海盗”反潜机,这位老先生应该有60多岁,左眼深陷,好像受过外伤,个子不高还有点驼背,看起来十分其貌不扬。反正我也是四处闲逛,不赶时间,就站在机身旁边给他递着工具,当了一会儿助手。这位老先生告诉我说,他20多岁的时候在越南战场上是一名内河巡逻艇驾驶员,经常在湄公河上耀武扬威,结果不小心被弹片伤了左眼。我问他:“开艇的感觉是不是就和电影《现代启示录》里面,威拉德上尉驾驶着内河巡逻艇逆流而上,去猎杀独立为王的柯兹上校的情景差不多,”他笑着说:“你小子一定是好莱坞电影看多了。”由于这番近乎,我还得以钻到北欧海盗的肚子里面参观一番,记得97年的时候我还趴在桌子上拿着铅笔素描北欧海盗的轮廓图,当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时隔十多年还能钻到真飞机的肚子里面探个究竟。当我坐进驾驶员座椅,手握驾驶杆,脚踩方向舵,不由得把自己想象成翱翔在碧海蓝天,眼神中透出冷峻杀气的联合舰队飞行员,随时准备猎杀潜伏在惊涛骇浪中的敌军潜艇。大黄蜂号的这些老志愿者们对我非常热情,可能是因为对美国人的光荣战史感兴趣的外国人不多。他们争先恐后地向我介绍各种知识,生怕我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有时我的问题过于深入和细致,他们还会故做警惕地幽默道:“莫非你是间谍?”。不过他们也会向我偷偷窃语一些对博物馆经营现状的不满,比如说经费不足而无法对现有的展览进行更新,博物馆得不到政府的重视,管理层又不重视管理等。从他们的抱怨中我得知,这艘大黄蜂号的锚地是加州的阿拉米达市,按理说博物馆应该付给当地政府一年一万美元的停泊费用,但是因为经费不足,十年间实际只付过一次。我好奇地问:“那为什么市政府不将这艘船拖走呢,还能腾出地方干点其他的事。”他们便不无得意地说到:“首先,他们拖船的费用要远远高于收我们的停靠费;其次,还要帮我们找到新的停靠港口才行,费力不说,还要赔钱,只好让我们赖在这里了”,看似得意其实透露出种种无奈。我还谈起了同处加州的中途岛号航母博物馆,他们的回答则透出几丝羡慕:“那是在圣迭戈,大城市,我们阿拉米达没办法比”,确实,由于位于大城市,中途岛号的人气要旺不少,收入非常乐观,而大黄蜂号由于锚地相对偏远,显得有点冷清。站在纽约帝国大厦上面朝西北方向望去,可以看到哈德逊河边的第86号码头上,停泊着一艘航空母舰,正对面则是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这就是著名的无畏号航母博物馆,由于位置优越,无畏号吸引了不少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了纽约的著名观光景点,比大黄蜂号要热闹很多无畏号和大黄蜂号同属埃塞克斯级,是美国海军第四艘以“无畏”命名的军舰。年服役之后,它总共参加过五次大海战,其中遭遇七次炸弹爆炸,一次被鱼雷击中,还有五次被日本神风敢死队的自杀飞机撞击。战后无畏号也参与了越战和美国的太空计划,年,退役后的无畏号被拖到费城,并在国庆日举行展览,庆祝美国独立周年。之后美国海军打算将无畏号拆解出售,但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在慈善家扎卡里·费舍尔及无畏号基金会的共同努力下,海军同意将无畏号捐出,改作博物馆,在各界的努力下,无畏号博物馆共筹得超过六千万美金,年被评为美国国家级历史地标。6年无畏号暂时停止对外开放,开始翻修。原计划是由拖船将无畏号拖到新泽西的船厂进行修整,但由于多年没有动过位置,无畏号的螺旋桨早被淤泥卡死,后来海军花了万美元清理出三万立方米的淤泥后,无畏号才成功脱身泥潭。9·11恐怖袭击事件后,无畏号再披战袍,被联邦调查局临时征用为情报中心。8年11月11日,小布什最后一次以总统和三军总司令的双重身份参加了美国传统节日—老兵节,而这次老兵节的庆典位置也特意被选在刚刚修缮完毕的无畏号航母上,因为它也是一名战功卓著的老兵。小布什的父亲,曾经在太平洋战场上被日军击落的老布什也戴着一条漂亮的紫色围巾颤巍巍地出席了这次庆典。由于经费充足,无畏号航母博物馆募集了不少珍贵展品,比如全球仅存的一架A-12高空侦察机,它的后继机型—黑鸟高空侦察机是历史上唯一没有被击落过的军用飞机,在诸多展品中有一架迷彩涂装的中国海航歼五战斗机赫然而立,在异国他乡见到自己国家的功勋战机,我感到非常亲切。无畏号十分注重对游览路线的设计,游客们可以按照地板上画出的指示标志依次参观舰长室、飞行指挥室、作战指挥室等核心舱室,也可以沿着狭窄陡峭的楼梯下到住宿饮食区体验一把水兵的生活。不过在我看来,这些军舰博物馆除了拥有大量丰富的实物展品之外,成功之处是通过高科技的互动方式来向观众们讲述爱国主义的精神。比如说在无畏号的机库中间有一个小型的剧院,每隔半个小时就会播放一部关于无畏号遭遇日本自杀飞机袭击的纪录片,几圈简易的座椅挨着一架无畏俯冲轰炸机摆放着,机库天花板吊着若干块大小不一的幕布。电影开始,一名航母飞行指挥官的形象先出现在一块竖条屏幕上,用凝重的语气将无畏号的使命娓娓道来。接下来各种战争片段开始交织出现在那些大大小小的屏幕上,有点让人目不暇接,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军官、飞行员、炮手,已经为国捐躯的,依然活着的,依次出现,讲述着对残酷战争的体会,对爱人的思念和对和平生活的热望等。影片是以一架神风自杀飞机穿过重重防线后撞上无畏号飞行甲板,继而引发爆炸和熊熊大火的场面结束的,地板上隐藏的发烟器也随之喷发出模拟烟雾,机库顿时一片迷茫,座椅旁边的轰炸机也若隐若现,在红色灯光的照射下仿佛深陷火海。画面继而淡去,一行字幕跃出:在本次袭击中,共有名船员为了祖国和亲人的自由,不惜奉献了他们的生命。接下来,伴随着照片,这些牺牲的船员的名字一隐一现,依次出现在大屏幕上,在音乐的熏染下,很多观众都忍不住擦拭着眼泪,就连我这样一个外国人,眼圈也不禁红了起来。最后,所有内容淡出,“荣耀,教育和激励”这三个昭示无畏号博物馆使命的单词依次出现,令人印象至深。除了展览之外,无畏号还针对儿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名为“航母一日”的体验活动,孩子们可以通过住水手床,吃水手餐,操作防空火炮等来体验原汁原味的航母战斗生活。要知道,在闷热拥挤如罐头般的狭窄床铺上辗转反侧,伴随的是各种机械运转的震动与噪音,甚至还有战机起降的轰鸣声,还得时刻做好被击沉的准备,可绝不是一种非常美妙的经历。不过也正是通过体验这种严酷的生存环境,这些孩子们才能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祖辈们曾经的奉献与牺牲,爱国爱家之情自然而生。再来说说奥布莱恩号。二战期间,为了跨洋运输需要,美国海军快速建造了0多艘运输船,命名为“自由轮”,奥布菜恩号便是其中之一。自由轮使用当时已经比较落后的蒸汽动力,但由于造价低廉,建造周期短,很快就成为了盟军的海上运输骨干。奥布菜恩号战时往返于加拿大东海岸、英联邦、南美、澳大利亚和菲律宾之间,还曾在诺曼底登陆中运载过巴顿将军的第五师。二战之后,很多自由轮被拆除回收废铁,或者卖往国外作为商船使用,著名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正是靠着这些便宜的自由轮起家的,而奥布莱恩号则庆幸地留了下来,加入了美海军预备舰队,在旧金山渔人码头一直默默静坐着。令人称奇的是,年,美国自由轮纪念基金会竟然一次性成功地启动了奥布莱恩号已经33年没有运转过的蒸汽发动机,奥布莱恩号于是成为美国唯一一座能用自身动力航行的军舰博物馆,自此,它每年都要在旧金山湾巡游一番,吸引了众多军事爱好者纷纷前往乘坐,这也让奥布莱恩成为多部电影的外景地,比如说《泰坦尼克号》里,工人在闷热的蒸汽机舱中卖命工作的场面就是在奥布莱恩号上拍摄的。我是到了渔人码头之后才知道奥布莱恩号的,参观完毕,从发动机舱钻出来之后,我来到甲板,看到一位脖子上挂小收音机的志愿者阿姨,正在灿烂的秋日阳光下边听音乐,边给船舷的栏杆刷漆,趁她不注意,我举起相机拍了一张照片,然后就和她闲聊起来。这位阿姨告诉我,她退休之后便加入了自由轮基金会,成了奥布莱恩号上的一名志愿者,平常没事就自己开车过来上班,尽自己所能干些修修补补的小活,同时也尽享一下渔人码头灿烂的阳光,还有和游客以及同事的闲聊。她告诉我说,奥布莱恩号上所有的日常工作都是由志愿者完成的,不管是刷漆、挂彩旗等小活,还是发动机维修保养等高技术含量的大活,大家都没有报酬,目的也都很单纯,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使奥布莱恩号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转状态,从而将它身上承载的历史更好地弘扬给整个社会,她现在所作的工作是为了给过几天奥布莱恩号的旧金山湾巡游做准备,工作虽小,但是希望奥布莱恩号能以更新的面貌去接待游客。和这位阿姨聊完天,我便走到另一侧船舷,看到栏杆上立着一只洁白的海鸟,便举起相机准备抓拍一张照片,还没按下快门,便听见身后有人说:“微笑,鲍勃,快微笑!”等我按下快门,转身看到一位带着棒球帽的老先生一脸坏笑地指着那只海鸟对我说:“这是鲍勃,它以前照相时总是微笑的。”惹得我哈哈大笑,为美国人那种童真般的幽默所感染。这时恰逢美国海军航空兵表演队,也就是著名的“蓝天使”正在为下周的“舰队周”庆典进行预演飞行,于是我便坐在奥布莱恩号的甲板上,看着头顶上蓝色涂装的F-18表演机群呼啸而过,它们时而超低空掠海飞行,激起阵阵浪花,时而对头擦面而过,时而和二战时的老飞机编队表演特技,码头上的游人们纷纷驻足抬头仰望,为这次难得的机会而大呼过瘾。除了这些军舰之外,还有一些民用船只在战争年代被军方临时征用,改头换面开赴战场,这其中就包括曾经世界最大最快的超豪华邮轮——玛丽女王号。玛丽女王号于年在苏格兰约翰·布朗船厂下水,排水量达八万多吨,差不多是埃塞克斯级航母的三倍,泰坦尼克号的两倍,是当时欧美贵族富商和社会名流们趋之若鹜的顶级场所,而船上的乘客名单就如同一部欧洲要人录。在二战前的黄金时代,玛丽女王号不断穿梭于英国的南安普顿和美国纽约之间,4天12小时20分钟的航程也使它从法国诺曼底号邮轮手中夺过了横渡大西洋速度最快的蓝飘带奖。不过二战的爆发打碎了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英联邦需要大量船只来运送士兵,速度快、装人多的玛丽女王号自然也就吸引了海军部的目光,因为这简直是再理想不过的运兵船了。年玛丽女王号前往悉尼港接受了战时改装,所有的高级家具、护墙板、帷幔、油画、吊灯、地毯等全部拆除,就连船身外面漂亮的油漆也被打磨光,被涂成了伪装灰。二战期间,玛丽女王号不断穿梭于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之间,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曾经化名“瓦尔登上校”搭乘这艘船前往美国,玛丽女王号甚至还创下了一次运输人的世界纪录,至今未被打破。尽管航速远远超过了德国潜艇,为了安全起见,在横越大西洋的航行中,玛丽女王号还是坚持走Z字航线,而且每次走的线路都不一样。希特勒对于德国潜艇总是抓不到玛丽女王号而很是恼火,他曾经开出了高额悬赏,谁要是击沉玛丽女王号,就可以得到万金马克的奖金和铁十字勋章。但是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哪个艇长有福消受这样的荣耀。因为被涂成灰色,又不需要舰队护航,玛丽女王还因此获得了“灰色幽灵”称号。随着欧洲战事的结束,玛丽女王号又开始运送欧洲战场上的美国大兵回家,这也是史上最大规模的士兵复员工作。随后,玛丽女王号被重新装修,恢复其豪华邮轮的身份。整套的高级家具、地毯、硬木护墙板、吊灯、黄铜装饰、壁画、雕塑、游泳池、酒吧等又都回到了船上,并在年进行了战后首次横渡大西洋的客运航行。不过好景不长,从60年代开始,大型喷气客机的出现逐渐地夺走了越洋邮船绝大部分的旅客,玛丽女王号开始出现高额的亏损,最后终于被媒体评价为“喝醉了酒,大把胡乱花钱的老贵妇人”。年,饱受亏损之苦的玛丽女王号退出商业航行,被美国人用万美元的价格买下,永久停靠在加州的长滩市,离它不远就是航空业传奇人物霍华德·休斯曾经存放世界最大飞机——“云杉鹤”的白色半球形机库。因为久仰大名,我第一次到洛杉矶的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往长滩奔去,下了轻轨转过街头,远远就看到碧海晴天下,洁白的海鸥围绕着一艘外形优美的邮轮在翱翔,漆黑的船体、白色的上层建筑加上三个橙红色的巨大烟囱,和后面那个充满现代感的白色巨大半球相互辉映,古典与现代对照,构成了完美的统一体。如今的玛丽女王号已经被开发为集游览观光和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旅游休闲区。玛丽女王号依托自己尊贵的身世和曾经在船上发生的传奇故事,为游客们开发了诸如自助语音导航游、幕后故事深度游、神鬼传奇表演、二战之旅等丰富的游览内容;另外还有“与鬼神共进晚餐”的主题晚宴、超自然之旅、与幽灵同行、暮光历史之旅等特色行程,通过浪漫、优雅、神奇的方式将玛丽女王号的传奇形象传递给游客。徜徉在玛丽女王号上,抚摸着锃亮的黄铜把手,端详着墙壁上发黄的老照片,淡淡的怀旧之情悠然而生。豪华家具、精美壁画和古典雕塑让人仿佛回到了电影中的那个年代和那些典雅精致,风度翩翩的绅士淑女们。不过就像《泰坦尼克》中描述的那样,更多的还是住在甲板下面的三等客舱里那些贫困潦倒的旅客,就像那个贫穷画家杰克,他们怀着相同的梦想,告别家园前往美国去开拓新天地,甚至终生无法再见亲人一面。他们的钱只够住最便宜的三等舱,除了闷热、嘈杂和最差的伙食不说,每天甚至只允许2个小时的时间到甲板上透风,不过他们依然通过自己的奋斗在美国开辟了成功的新生活,获得在家乡不可能拥有的名望与地位,在这些人和他们的后代中出过美国总统,著名演员、流行歌手、知名艺术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就是美国梦。在玛丽女王号的橡木甲板上散步是一件极为惬意的事情,海鸥的鸣叫声伴着徐徐的海风,就像优美的交响曲,引人沉醉,坐在船舷一侧的长椅上一边品尝沁人心扉的精致冷饮,一边眺望远处的长滩市区,不远处时不时还有几点白帆轻轻划过,再遥望一下远方的天际线,竟有一种“极目楚天舒”的意境。让我想起几个月前和两位同事一起在迈阿密海滩散步的场景,我们踩着细细的白沙,迎着夜晚的海风,遥望着远处轮船上如同呼吸般一亮一灭的航行灯,突然体会到了人生原来是应该是告别躁动,而享受如此之沉静。除了景点之外,玛丽女王号还是一个标准的五星豪华酒店,有总统套房、商务中心、健身房、无线网络、卫星电视,另外还有水岸餐厅、芳香水疗、特色购物等服务,能够接待从普通住宿到大型会议和婚宴等活动,另外还向游客推出了多种特色度假产品,比如“深海冒险”、“浪漫之旅”和“卡塔琳娜之旅”等,古典魅力加上现代完善的特色服务,吸引着全球各地的游客慕名来访,试想一下,碧海晴天下,海鸥环绕中,踏着橡木甲板,披着洁白婚纱,这种场景自然是无比浪漫。除了参观玛丽女王号之外,游客们还可以购买包含蝎子号潜艇的参观套票,蝎子号属于狐步级,是前苏联常规攻击潜艇中最成功的一个级别,也是大名鼎鼎的基洛级攻击潜艇的前身。蝎子号于年正式加入苏联海军,装载了前苏联当时最先进的发动机、雷达和武器系统,由于航行的时候十分安静,因此经常被苏联海军用来侦查美国主力舰队的动向,它的航迹遍布全球五大洋,其22年的服役记录一直被前苏联乃至现在的俄罗斯海军列为最高机密。年蝎子号退役之后,先是被几个爱好苏式潜艇的商人收购,停放在悉尼的国家海事博物馆,三年之后被拖到玛丽女王号身边永久停放,以纪念冷战铁幕下,那些为国家荣誉而战的潜艇老兵们。这也是我第一次参观苏联潜艇,虽然被称作大型潜艇,蝎子号上那拥挤的过道,狭窄坚硬的床铺,无处不在的机械运转声,终日不见阳光、闭塞不通风、经常要以罐头为生的严酷生活环境令我对这些潜艇兵们顿生敬意。因为按照蝎子号的技术指标,它完全可以做到下潜一个月而不用上浮充电通风,但对于在一个密封容器里生活和战斗的潜艇兵来说,这一个月无疑是巨大的考验甚至折磨。而这也是为什么在海军里,潜艇兵的待遇和伙食标准总是最高的原因。至于我参观过的其他潜艇,例如鲈鱼级攻击核潜艇、二战潘帕尼托号潜艇等,它们的内部空间更小,生活战斗条件更恶劣。相比之下,在水面舰艇服役的水手们至少还可以经常在甲板上晒晒太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实在幸福很多。一艘是随时准备将利剑插向敌人心脏的钢铁巨鲨,一艘是上流社会歌舞升平的奢华邮轮,远处又衬托着传奇大亨的非凡梦想,三种截然不同的游览体验被完美地整合到一起,为游客们增加了不少的兴致,也不由得感叹这样的历史对照与变迁。这些老舰其实很幸运,因为它们依旧还在,还能供后人瞻仰,而它们的很多战友却只能永远地沉在海底,独自默默倾诉着逝去的腥风血雨。老舰虽老,但人们依然能够领略,甚至深深震撼于它们曾有的霸气。就像我站在新泽西号战列舰的指挥室内,俯视舰首巨大的主炮塔,想象着万炮齐发,穿风破浪,一往无前的大无畏场面,豪情壮志顿然而生,仿佛自己的人生也再次充满激情。前西点军校校长,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曾在一次国会演讲中说过一句名言:“老兵不死,只是悄然隐去”,也许我也可以这样说,老舰不死,只是默默无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saia.com/shsyj/6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