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喝咖啡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40308/4350742.html

9月12日,《中国气象报》科技版报道了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简称“城市所”)开展城市对降水与雾霾影响观测试验(StudyofUrban-impactsonRainfallandFog/haze,SURF)的研究进展情况。

*报道如下*

当降雨、雾-霾遇到超大城市,会发生什么?

年7月22日,北京遭遇雷阵雨。然而令人惊奇的是,降水到达中心城区后发生“分叉现象”,雨点好似有了自主意识一般避开城市中心,向别处洒下。这是城市影响天气的典型案例。在城市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人们对城市地面的重新塑造,使其与自然地表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原本用于预测天气的规律,在城市下垫面不再适用。由此,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以下简称“城市所”)联合国内外多家单位组织实施“城市对降水和雾-霾影响观测试验研究(StudyofUrban-impactsonRainfallandFog/haze,简称SURF),试图掌握这种影响的规律,使城市中的降水与雾-霾预报变得更准确。

破译城市降水与雾-霾新密码

年那次”降水分叉“,SURF研究人员窦晶晶与特聘专家、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教授罗伯特·伯恩斯坦一起给出了答案。

此次降水发生在弱热岛背景下,窦晶晶和罗伯特·伯恩斯坦对此进行了对照试验,分别模拟有无城市下垫面两种情况下的降水。研究发现,在有城市下垫面的情况下,降水发生了“分叉现象”,没有城市下垫面则不会产生。

“城市热力环境不利于此次降水的发生。另外城市粗糙下垫面使得城区低层大气风速减小,并在城区两侧形成空气辐合上升区,城市中心形成空气辐散下沉区,从而造成降水的分叉现象。”窦晶晶解释说。

这一发现成为SURF第一年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由此进一步探究了城市对降雨的影响机理。

除此之外,观测试验还围绕北京夏季城市边界层结构的演变特征、城市粗糙子层的动量通量传输、重污染过程的边界层观测分析、气象条件对重雾-霾过程的影响、污染减排期间的气溶胶光学特征、大气边界层铁塔湍流数据等进行研究。

“我们希望通过SURF,在影响京津冀城市群地区的强降水、雾-霾过程机理研究和预报能力等方面实现突破和提升,减少高影响天气事件对居民生活、社会正常运转的影响。上述研究成果,增强了对城市地区天气气候特征和形成机理的认识,将提高对城市高影响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城市所副所长苗世光说。

据悉,SURF于年筹备,年开始预观测,主要观测期为期3年,分夏季降水和秋冬季雾-霾观测。

立体观测捕获“小个子”天气系统

目前,京津冀城市群地区已有较为稠密的气象观测网。但城市所探测室主任李炬坦言,针对城市降水、雾-霾问题研究,仍然缺乏足够的立体连续观测,包括不同高度、不同观测地点的气象要素、气溶胶观测。特别是对于局地强降水,由于观测目标时空尺度小,所以站网密度不足往往会使之成为“漏网之鱼”。

为此,今年的外场观测中新增了多台风廓线雷达、激光雷达,加上地面车载激光雷达流动观测、空中飞机观测,尽可能地增加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观测资料,提高观测频次。

北京地区新建设了10台云高仪,形成覆盖平原地区的云高、气溶胶垂直分布、边界层高度动态监测网,进一步增强了对雾-霾的观测能力。如今,针对强天气、雾-霾天气过程等,南郊观象台每天实施8次加密探空观测。

SURF的开展,正是吸纳和打造高技术人才的重要机遇。“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观测试验,吸引更多国外知名科学家来华工作、交流,培养优秀青年人才,为北京气象事业打造专业人才队伍提供智力支撑。”苗世光语重心长地说道。

罗伯特·伯恩斯坦介绍,SURF利用观测数据构建优秀的天气模型,用以探究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内因。这些模型将持续提升对模拟降水和雾-霾等发生的深层机理的认识,提高洪水、高温等气象灾害的预报准确率。

SURF进行到现在只是迈出了一小步,之后,城市所将继续深化国际合作,以此促进面向京津冀一体化预报服务的“快速更新多尺度分析和预报系统(RMAPS)的发展,构建无缝隙短时临近预报模式体系。

-END-

城市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saia.com/shstq/8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