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项印迹周凤举党项文化研究之我见
党项文化研究之我见 文‖周凤举 最近,我特意拜读了吴天墀《西夏史稿》、李范文《西夏通史》、汤开建《党项西夏史探微》、周伟洲《早期党项史研究》,王天顺《西夏地理研究》、周国祥《陕北古代史纪略》、曹颖僧《西夏文史荟萃》等专家著作,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神秘的西夏》,对党项文化有了一点粗浅的了解,对西夏历史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党项人,从苍茫遥远的青藏高原艰难地走来,在陕北高原的无定河流域崛起壮大,在巍巍贺兰山下的宁夏平原兴盛称帝,在蒙古大军的铁骑下陨落亡国。然而,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王朝,却是一个中国历史上没有正史记载的朝代,但它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富有美丽而神奇传说的朝代,是一个充满鲜明民族特色、拥有自己文字和语言的朝代。它经历了“重武尚勇、安民求和、崇文虔佛、国道中落、族灭国亡”的曲折过程。锻造出坚韧顽强的党项品格,创造出灿烂辉煌的西夏文明。 党项人的历史追溯党项族属羌族的一支,发源于“赐支”或“析支”,即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汉代时,羌族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此时的党项族过着不知稼穑,草木记岁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他们以部落划分为单位,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党项八部。其中出自鲜卑族拓拔部的拓拔氏在党项诸部中最为强盛。南北朝末期,活动于现在的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上游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隋开皇四年(年)有千余家党项族人归属隋朝。次年,党项族首领拓拔宁丛等,率各部向隋请求内附,隋朝授拓拔宁丛为大将军。公元年,党项羌首领之一的细封布赖率领部落归附唐朝,大受优待,其后有诸多党项部落闻风兴起,采取相同行动,纷纷归附唐朝。仅贞观五年(公元年),唐下诏遣使开河曲地为16州,党项内附者就有34万人。公元年,党项拓拔部酋长拓拔赤辞归附唐朝,被授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随后有拓拔思泰、拓拔守寂先后任静边州都督。再此后从拓拔乾晖到李继迁,有十二代人在银州等州任过刺史、节度使和防御使。安史之乱后,吐蕃、党项、吐谷浑等联合犯唐,唐采纳了郭子仪的建策,把散居在灵、盐和庆州一带的党项羌部落迁到银州(今党岔),夏州(今横山)无定河一带,从此,定居在无定河一带的党项部落叫平夏部落。唐末,党项族平夏部酋长拓拔思恭率部参加了唐朝对黄巢农民起义军的镇压,拓拔思恭被封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爵夏国公,再赐李姓。从此党项族便据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历经五代,党项拓拔部利用藩镇争战、朝代更替的机会,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到后周末年,形成了以夏州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宋初,夏州定难节度使李彝殷内附宋朝。年党项贵族内部争夺权位,李继捧率族人投附宋朝,献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宋封李继捧为新德军节度使,留居京城,党项族内部由此引起了急剧的分裂。李继捧的弟弟李继迁采纳了部下张浦(今党岔人)的建议,率领贵族逃入夏州东北三百里的地斤泽(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巴彦诺尔),走上附辽抗宋之道,辽国封其为平西王。李继迁乘宋真宗新立,索要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西),宋真宗屈辱妥协,从其所请,授李继迁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赐姓赵。公元年,李继迁攻占宁夏灵武市西南灵州,定为西平府,并因其“北控河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守西陲要害,且百姓习华风,尚礼好学”等诸多优势,就此定都于西平,统辖以夏州为中心的五州之地,继续扩大自己的势力,为西夏建国奠定初步基础。后经李继迁之子李德明的苦心经营,到公元年时,党项贵族已经基本完成了由氏族酋长向封建地主的转变,迫切要求建立自己的统一政权,以保障他们的自身利益。于是,李德明将都城由灵州迁到怀远镇(今宁夏银川市),改名兴州。公元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即位,时年28岁。他上台后,首先去掉唐、宋所“赐”的李、赵姓氏,自称“嵬名氏”,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开始使用西夏自己的年号,并升兴州为府,定名兴庆府。实行秃发令、定服饰、造文字、简礼仪、立官制等一系列改革,于年称帝,改国号为大夏,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统辖疆域,东临黄河,西界玉门关,南接萧关,北抵大漠(也就是现在的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及陕西的部分地区),疆域辽阔。西夏王朝建立后,与宋时战时和,并不断仿效唐朝和宋朝的各项制度,加速了封建化的速程,在广泛汲取汉族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综合国力明显提高,疆域面积不断扩大。虽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西夏曾时而对宋称臣纳贡,时而与辽联姻结盟,但是,因西夏成功的运用了这种避重就轻、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立足策略,反而逐步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成为中国历史上敢与宋、辽抗衡,使之不敢小视的重要力量,最终形成宋、辽、西夏三足鼎立之势。公元年,金灭辽、宋至南迁以后,西夏对金、南宋采取和好政策,在嵬名仁孝统治的54年中,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顶峰。后期,由于国内各种矛盾激化,逐渐走向衰亡。年被蒙古所灭,历时年。如果从党项人在公元年迁居横山平夏部以来,占据夏、银、绥、静、宥五洲之地,到公元年亡国时来算,党项人在陕北这块神秘的土地上盘踞了年。党项人的文化底蕴西夏的统治民族党项族本属游牧民族,党项人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宗教、礼仪、教育、艺术、科技诸方面深受唐宋的影响,结合自己国情和民情实际,发展更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政治上,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响很大,中央行政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等。地方行政编制分州、县两级,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国防要地有时也设郡、府。西夏制度由蕃汉二元政治逐渐变成一元化的汉法制度。经济上,党项族原来主要从事畜牧业和狩猎,通过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到西夏建国时,农业生产已成为西夏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西夏建国后,景宗李元昊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并请自主持修筑了从今青铜峡至平罗的灌渠,世称[昊王渠]或[李王渠]。以后,兴庆府、灵州、夏州一带,一直是西夏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横山地区是西夏主要的军粮生产基地。西夏统治者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较重视畜牧业生产。国家专门设立群牧司负责畜牧业的管理。西夏的畜牧地区主要分布在横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带,牧畜以羊、马、驼、牛为主,党项马最为有名。由于农牧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商贸上,西夏的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也随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西夏的冶练、采盐制盐、砖瓦、陶瓷、纺织、造纸、印刷、酿造、金银木器制作等手工业生产也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其中兵器制造业较为发达。西夏的青盐也是宋夏边界人民最喜欢的商品。西夏印刷业很发达,西夏人民为了吸收汉族文化,并且维护自己的文化,用汉夏两种文字雕印书籍。刻书种类繁多,有佛经、汉学经典、文学诗书、音韵、卜筮咒文、医学技术等。西夏烧制的陶瓷大多以白瓷碗、白瓷盘等为主。其技术比不上宋瓷,但也朴实凝重,形成独具一格的西夏瓷器。党岔的砖窑、瓦窑古遗址,李继迁及黑木头川的瓷窑,也许与党项人有联系。西夏的商贸业很繁荣,特别是李继迁所辖的区域内,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地方设“会”贸易,“会”在当时就是定期的集市,我们这里现在有横山的八月二会、殿市的正月十五会、七月二十五会、五龙山的三月十八会、响水的二月二会、波罗的四月八会等,也许就是党项人遗留下来的。军事上,西夏由于处于列强环视的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对外采取依附强者,攻击弱者,以战求和的外交策略,军事手段十分灵活,配合沙漠地势,采取有利则进,不利则退,诱敌设伏,断敌粮道的战术,加之有铁鹞子(骑兵)、步跋子(步兵,横山步跋子)与泼喜(骆驼背上的劲旅,骆驼背上装载小型抛石机——旋风炮,抛石打敌人)等特殊兵种辅助,所向披靡。宋时被誉为天下第一的“夏国剑”,锋利无比。有名的“神臂弓”也就是现在的“弹弓”,射程在步。西夏人的兵役制度是全民兼兵,平时不脱离生产,战时招之必来,参加战斗。发生在我县党岔镇王家洼山上的永乐城之战,就是当年梁太后趁永乐城新建未稳之机,亲率领30万大军,指挥铁骑冒雨抢渡无定河,打败宋朝精锐,将永乐城围困七昼夜,占领水寨粮仓,宋军缺粮断水,许多将士渴死,有的嚼马粪止渴。西夏人在攻城的同时,派兵袭扰米脂,使沈括无法救援。20日半夜,大雨倾盆,西夏人乘机攻城,城破之后,两军在雨水泥泞中混战,宋军惨遭覆灭。徐禧、曲珍、高永能等将官多人,士兵夫役20多人喋血永乐城。文化上,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西夏文化深受汉族河陇文化及吐蕃、回鹘文化的影响。设立五种学校:蕃学、国学、小学、宫学、太学,尊孔子为文宣帝。并且积极吸收汉族文化与典章制度。发展儒学、弘扬佛学,形成具有儒家典章制度的佛教王国,也是崇尚儒学汉法的帝国。艺术上,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窑有丰富的佛教壁画,具有“绿壁画”的特色。内蒙古鄂托克旗的百眼窑石窟寺,是西夏佛教壁画艺术的宝库,甘肃张掖市大佛寺涅槃像是一尊全国最大的卧佛,塑于西夏永安元年(年),木台泥塑,金装彩绘,身长34.5米,肩宽7.5米。青铜峡塔林是中国唯一的大型白塔林,它座落在黄河岸边陡峭的山坡上,由座喇嘛式佛塔组成的、平面呈等腰三角形的塔群。在宁夏银川出土的鎏金大铜牛,重公斤,模制浇铸成型,内空心,外表通体鎏金。反映了西夏精湛的铸造工艺,令人叹为观止。此外党项人在雕塑、音乐与舞蹈方面都有独特之处。研究党项文化的意义党项文化是西夏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它丰富了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内容,是祖国统一多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不分大小,地位完全平等,从古至今都是如此。西夏是以党项族为首所建立的政权,它在历史上的存在和表现,既是党项族历史发展的大事,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大事。由于西夏政权的出现,以及党项族最后融合于中华民族的大群体之中,党项族所做的贡献及深远的影响,我们是不容忽视的。西夏政权的建立,基本上统一了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外的我国西北地区,而且时间延续达两个世纪之久,这种局部的统一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和宋、辽、金诸政权,分疆而治,政治形式上对立,经济文化关系密切,交流互助,契合无间。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历史,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结论。今天我们对党项文化的研究与重视,反映了我们对55个少数民族一视同仁、平等友善对待的态度。研究党项文化,对增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稳定、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项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项文化不仅是陕北历史文化的一支重要源泉,更是对横山区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党项民族在无定河流域崛起了他的青年时代,从秦汉开始到宋、明时期,银州、夏州一直是中原汉族势力与北方大漠的游牧民族反复争夺的热土。党项族是在陕北地区逐渐发展壮大的民族,横山一带是党项人在陕北的落脚点和根据地,特别是银州(今党岔)是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养精蓄锐韬光养晦之地,他们的先祖拓拔思恭及其后人十多辈都是以中原节度使的身份统辖以夏州为中心的五州之地,在这里盘踞近年的历史。西夏王朝烟灭后,散布在整个西北的党项人逐渐融合、潜踪在其他民族之中,党项人许多习俗、文化却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沉淀了下来,如今的陕北民歌、秧歌、转九曲、燃火塔、巫术、庙会,都依稀带有党项人的痕迹,这些民间的狂欢情节显现了陕北人骨子里积淀的野性。羊杂碎就是党项人留给我们最为普遍的风味小吃。因此,通过深入挖掘、梳理党项族在陕北地区尤其是横山地区活动的历史印迹,总结横山区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进而汲取历史文化养分,继承优秀文化基因,传播中华文化正能量,为建设富裕、绿色、平安、文明、和谐的新横山充分发挥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作用。研究党项文化除了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学术传统外,还有个重要意义,就是“用历史事实回击海外‘藏独’势力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歪曲”,早在13世纪,西藏和元朝交往之前,正是西夏党项人充当了桥梁,所以对党项文化的研究,能让我们全面地了解宋代历史的全部状况,可以补足很多汉文资料不全之处,从而全面地了解当时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状况。无论是学术意义,还是历史意义、现实意义都是重大而深远的。为此,我们要尊重历史,面对现实,认真探索党项历史渊源,努力挖掘党项文化内涵,提升横山历史文化品位,为横山文化事业大繁荣添砖加瓦。作者简介周凤举,生于年,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人,在职研究生。现任中共横山区委农工部部长。爱好诗词曲賦,喜欢摄影。主编了《上郡肤施初考》《横山村干部风采》《土地流转手册》《横山大米》等书刊。考察、调研报告和诗词曲等作品多次获奖且散见报刊杂志,特别是《秦上郡治所肤施遗址考》《横山县芦河无定河沿岸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研报告》《稻蟹共生利润倍增蟹鲜米优产品放心》《“农”字当头产业支撑促进现代休闲农业大发展》等论文获得特、一、二等奖,并分别收编到《中国领导干部论坛》《和谐中国与小康建设__领导干部实践文献》《求是先锋__新常态下中国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全面深化改革开发共筑伟大中国梦》等巨著。塞上原创文学欢迎您 投稿公告 一、投稿:古诗词、现代诗、小说、散文、艺术品等。作品体裁不限,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必须是原创首发的文稿,一稿一投。拒绝错别字、错标点,以及病句。拒绝抄袭,文责自负。如果一稿多投或者抄袭,对平台造成的任何损失将追究作者法律责任。 二、投稿附带简介和照片。师友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saia.com/shsdt/9688.html
- 上一篇文章: 宁夏青铜峡黄河大峡谷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