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红,福田区翰林实验学校语文教研组长,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福田区优秀教研组长,福田区品牌课程主持人,市级骨干教师,福田区王自成未来教育名师工作室成员。

“《水浒传》读写课”是一门带领学生深入阅读《水浒传》、并指导学生进行同名小说写作的四点半课程,每周二下午一节课。本课程在五年级学生通读《水浒传》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行深入阅读思考、讨论相关有意义的话题,如《水浒传》中的绰号、梁山好汉的正义与邪恶等。在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探讨小说中的一些写作方法,并学习写作同名小说,编纂《水浒外传》合集。

本课程的目标是:指导学生深入阅读《水浒传》,教学生学习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提炼观点;探讨小说中常用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写作同名小说。

开班后,老师进行适当的讲解后,指导学生选择研究课题,然后分小组进行资料搜集、分类,指导学生写出探究结果,然后开办“翰林大讲堂”,让学生分小组展示探究结果。

后半期的课程,以写作为主。首先指导学生研究小说中的一些写作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确定主要人物、确定主题、构思列小标题、进行创作、创作修改、交流展示等。

第一部分:探究阅读

一、确定探讨话题

1.激发兴趣

同学们,读完《水浒传》,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如果让你站在学校的“翰林大讲堂”上,给全校同学讲一讲《水浒传》,你会讲什么?

话音刚落,就有一个同学举手说,想讲武松的故事。另外一个同学马上说,武松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不会感兴趣的。

讲什么大家会感兴趣呢?学生面面相觑。

2.名家引领

在“百家讲坛”上,有两个有关《水浒传》的内容。一个是《鲍鹏山新说水浒》,一个是赵玉平的《水浒智慧》。他们是怎么讲的呢?

可以就其中的一个人物进行分析。比如,鲍鹏山在讲“林冲”时,用了这样的标题:泼皮太尉、灾星当头、瞒天过海、冲冠不怒、磨刀霍霍、谁是英雄、委屈求全等。从这些标题可以看出,有的是对情节的概括,有的是对人物性格的分析。

也可以把几个有联系或者有共性的人物放在一起从不同的方面来比较。比如赵玉平在《梁山头领那些事》中讲的小标题有:危机发生之后、交朋友的奥秘、人际交往有策略、宋江的领导力、逆境如何调心理、打造高效团队、王伦的出路、服人的诀窍、如何当好二把手等。

当然也可以从写作手法、主题思想、情节等多种角度去进行研究。

3.确定话题

学生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自己的探究内容,并写在黑板上。写出来的话题如下:人如其号、好汉上梁山的原因、人物的典型语言、吴用的计谋、梁山好汉的对与错、《水浒传》中的三十六计、人物对比、人物的出场方式、《水浒传》中的管理艺术、冲动是魔鬼等。

二、组建小组

1.学生选取要探究的话题并且组合小组,推举组长。

2.各小组组长给组员分配任务。

3.各小组合作搜集资料。

4.各组员根据自己的任务重新有目的阅读小说的相关部分,查找需要的资料,并且做好记录。

三、探究思考

资料搜集之后,很多孩子不知道该怎样进一步去探究。老师让各小组之间相互提问:假如你去聆听对方小组的讲座,你最想听到什么内容?

“三十六计”:三十六计都有什么?文中用到了哪些计策?有什么样的效果?谁最擅长用计?

“梁山好汉的对与错”:体现梁山好汉的对与错分别有哪些典型事件?对的地方有什么共性?错的地方有什么共性?

“梁山好汉上梁山的原因”:可以分为几类?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

经过相互提问,老师的指导,各小组明确了探究的方向,开始讨论交流,梳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并探讨结论。

四、交流展示

各小组把探究结果制成PPT,课堂展示,并接受同学们的质疑。

这次探究成果基本都思路清晰,有理有据。个别的例子不够得当,有的从网上摘录过多。也因为有畏难情绪,有三个同学退出了学习班。

第二部分:同名小说写作

一、知识讲解

1.什么是同名小说。(或同人小说)

2.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人物:可以增加新的人物,要合情合理。有些人物可以不要。

4.情节:打出常规。林冲,原来的理想是什么?结果怎样?原因是什么?

5.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二、具体要求

创作同名小说,可以以一个人物为主,从某个情节接起,重新设计他的命运。注意人物性格可以和原来小说中的性格一脉相承,如果人物性格发生变化,一定要写出变化的原因。

创作之前,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变?重构的情节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

要求:

1.列出不少于10个小标题的提纲。

2.情节要合情合理。

3.注意写出环境的变化。

三、具体示例

可以从林冲风雪山神庙接起:

1.听闻娘子赴黄泉,林冲避走深山中。

2.遇虎巧被佳丽救,才子佳人配佳偶。

3.结婚三年生娇娃,重回东京寻仇家。

4.夫妻夜探太尉府,老贼防范有多重。

5.大火一把巧撤离,重回深山度余生。

6.教子苦练武功高,伺机得以大仇报。

四、尝试创作

本环节学生很感兴趣,有的同学很快就列出了提纲。课堂上展示了陈俊荣的《鲁智深外传》。因为时间关系,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去写,很多同学表示要利用暑假根据提纲去写小说。

五、同名小说提纲点评:

1.模仿是创造的开始。

《武松外传》中“山下巧遇假武松,武大仔细辨真假。武松气急打武林,武大仔细说缘由。松林桃园结义,两人分手道别……武林大牢劫狱,武松小镇开店。”这里有李逵遇李鬼的影子,而且还有发展,最后假武松——“武林”还把武松从大牢里救出来了。(汤可馨小组)

2.把人物命运打出常规。

武松“开店赚大钱,官府找上门”。武松开店赚钱,想好好生活,结果又被官府抓走。(汤可馨小组)

3.一波三折。

吴用外传(徐悦绫、祝琳小组)

(1)吴用上吊遇女子,二人闲谈过往事。

(2)二人途经遇黑店,朱正半路救二人。

(3)三人误闯强盗窝,女子受伤终被劫。

(4)吴用悲恸哭三天,二人进村搬救兵。

(5)村民三打强盗窝,火烧贼窝救女子。

(6)强盗头领夜遁逃,闯入村中杀朱正。

(7)吴用节哀感万分,二人巧遇强盗头。

(8)吴用与其战十回,女助吴用杀强盗。

(9)二人回到梁山泊,吴用纪念宋公明。

(10)二人成家生双子,归隐清白过余生。

第十回中最后一段,吴用教孩子写书法。孩子见一只蜘蛛正准备往墨汁里边扎,便说:“一只蜘蛛是黑的,到了墨里不是更黑吗?”吴用说:“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李俊外传(吴晨熙组)

(1)李俊、童威、童猛和费保四人,收拾家当,离开大部队,乘船前往外国。(2)在去外国的途中遇见海盗,他们打败海盗后把海盗招为下属。(3)后来,他们来到了星罗国,靠打鱼为生。(4)国主见他们捕鱼技术高超,便封他们为“赐渔民”,每月进贡条鲜鱼,每人每月得白银十两为报酬。(5)一段时间后,国主说,鱼要加到条。每人却只加加5两白银的报酬。他们生活不下去。(6)国主克扣了钱财,李俊等六人带多人起义,国主被杀。(7)一番推脱之后,李俊被推举为新国主。

4.双线结构。

武松、公孙胜各走不同的道路,最后相遇。

(1)武松连夜离京城;(2)公孙胜回还家乡;(3)武松挂单六和寺;(4)公孙胜家被烧;(5)武松醉酒遭驱赶;(6)公孙胜落脚六合寺;(7)武松气离六合寺;(8)公孙胜偶遇武松;(9)两人连夜回京城;(10)结伴重回梁山泊。(皮知铮、丁弈淇组)

5.多条线索交织。

《鲁智深外传》(陈俊荣组)

(1)智深掉包六和寺,柴进夜回北京城。

(2)智深逢李俊,柴进遇土匪。

(3)智深定居沂水县,李逵因调去京城。

(4)宋江亡于楚州,柴静连问徽宗。

(5)徽宗让位于柴进,智深严罚众泼皮。

(6)县官爱才关智深,柴进痛骂高太尉。

(7)柴进连夜救智深,沂水县外绞县官。

(8)智深连任教头,智深巧遇李逵。

(9)李逵战辽功高,智深活捉辽主。

(10)柴进深夜病亡,智深伤心坐化。

1.本课程整体来看,所学内容高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学生“蹦一蹦能够摘到桃子”,所以学生兴趣很高,听的时候能专心听,讨论的时候能热烈讨论。一开始探究的时候,有些小组有点茫然,但听了别人的例子之后,基本都能完成探究任务。

2.小组的探究展示,都能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有理有据。小组成员能分工合作,独立完成资料搜集,讨论完成探究结论,合作完成展示的PPT,课堂上都能参与到展示中来。

3.质疑提问环节,学生往往只能从PPT的形式、错别字等方面去指出问题,不能提出深刻的问题,思维还缺乏交锋。如果两三个小组先共同探究一个话题,课堂上的交锋一定会很激烈。讨论交流的问题难度较大时,一定要交流共同的话题。

4.同名小说的提纲,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学生思路开阔,并且能够把前面所学的一些写作知识用上。

5.暑假尚未结束,收到了一篇七千多字的同名小说创作《鲁智深外传》,有章回体小说的小标题,中间文言句式和词语运用也比较好,还插入了古诗。学生创作还在进行中,我对孩子们的创作充满期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saia.com/shszf/9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