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硅谷说起,中国ldquo三谷鼎
从美国硅谷说起,中国“三谷鼎立”未来可期 杭州视觉智能产业集群 山谷地,风正起 或由后生往上推着 或由谷道向外引着 渐成气势,吹向大千世界 风过大地 携花果树草之籽,造就一方全新天地 席横扫万军之势,雕刻世间万般模样 此谷非彼谷,此风亦非彼风。 世界上最知名的谷,莫过于一个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谷——大洋彼岸的美国硅谷。它是旧金山和圣何塞之间的一块狭长地带,为山海所环绕。随着高科技企业不断汇入聚集,人们把它想象成了一个谷,一个高科技创新之谷。 科技之风吹过硅谷,使之成为全世界创业者的梦想;科技之风吹向国内,同样生长出片片全新天地。近期,杭州市也提出大力建设以视觉智能产业为主导的“中国视谷”经济新地标,着力打造“视觉智能第一城”。至此,武汉“中国光谷”、合肥“中国声谷”、杭州“中国视谷”正式拉开“三谷鼎立”的发展序幕,创新之机蓬勃而出,智慧变革磅礴而来。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盘点这些科技之谷的“前世今生”。 01 美国硅谷六十年,科技之风犹在境 “硅谷”虽然是高科技的代名词,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繁荣和大气,倒是更像一处安静而优美的度假村。坐落于此的IT巨头,没有恢弘气势的办公大楼,而是皆隐藏于一排排的参天大树中,稍不留神就会错过。 上世纪中期,这里除了美国海军的研究基地,大部分还是大片的农田。之后,美国的一些航空项目陆续搬迁过来,逐渐成了美国航空航天企业的密集区。此外,这块土地上还拥有一个巨无霸学校,广揽多公顷面积、彼时却还籍籍无名的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成立于年,创始人斯坦福先生在开学典礼上强调:“生活归根到底是指向实用的,你们到此应该是为了给自己谋求一个有用的职业。但也应明白,这必须包含着创新、进取的愿望,良好的设计和最终使之实现的努力。” 前半句,当学生就业后就做到了;后半句,直到上世纪中期才有了现实意义。 此前,毕业后的学生只能选择去美国东海岸寻找工作机会,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院长特曼看到后,决定在学校里选择一块空地用于不动产的发展,并设立一些方案来鼓励学生们在当地创业。 年,在特曼教授的指导下,他的两个学生威廉·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在一个车库里凭着美元,建立了一家与海军、航空没有任何关系的高科技公司——惠普公司。 如今,这个位于帕罗奥图爱迪逊大街号的惠普车库,被誉为“硅谷的发源地”。曾经有人问过乔布斯一个问题:“你认为硅谷最伟大的公司是哪家?”他带着这人来到惠普的车库,念着牌子上面的字“硅谷发源地”,并说:“这就是硅谷最伟大的公司!” 到了年,特曼教授有了一个更大的构想,成立斯坦福研究园区。这是第一个建在大学附近的高科技工业园区,也是美国最早的高科技企业创业园区。 它不仅是斯坦福大学的历史转折点,也是硅谷的重大历史事件。特曼教授把园区里一些较小的工业建筑以极低的价格租给一些小的科技公司。这些小公司当时并不为人所知,但日后却成就了硅谷最重要的技术诞生地。 年,威廉·肖克利也搬到了这里,成立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这次搬家可以称得上是半导体工业的里程碑。 此前,尚未成型的半导体工业主要集中在美国东部的波士顿和纽约的长岛地区。为了公司的发展,肖克利特意从东部召来了8位年轻人,其中有诺宜斯、摩尔、斯波克和雷蒙德。年,这8位年轻人与肖克利产生了分歧集体跳槽,并在一位工业家的资助下成立了仙童公司。 此后,工程师开始不断在硅谷建立新公司:年,离开仙童的斯波克和雷蒙德创办国民半导体公司;年,仙童的行销经理桑德斯创办超微(AMD)公司;同年,诺宜斯、摩尔、葛洛夫离开仙童成立英特尔公司。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处理器、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业的发展,硅谷分化出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年,乔布斯和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在硅谷的一个车库里创立苹果公司…… 从上世纪60年代的半导体到70年代的计算机,从90年代的互联网到21世纪的创新服务,硅谷诞生了一系列新的产业形态并牢牢占据着全球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如今的硅谷,仍在不断产生新的产业形态,引领世界产业发展的潮流。 02 武汉·中国光谷,看关山华丽蝶变 当硅谷的大片农田在科技“拓荒”者手里开始变成连片的建筑时,同期的武汉光谷还是农田、果园、鱼塘、山丘和荒地。 那时的光谷还没有这么洋气的名字,在人们口中还是“关山”和“关山口”。和当年斯坦福大学在硅谷孤零零的一样,关山口也有一所等待时代机遇的学校——成立于年的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 值得一提的是,年武汉邮科院也在光谷一带组建成立,以“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为首的大神们集中全力投入光通信系统的研究,并于年拉出了中国的第一根光纤。 次年,华中工学院设立激光专业,专门培养激光专业的高技术人才。不过,当时研究出的技术成果并没有进入市场,大多静静地躺在实验室用于科研或者样品展示。 改革开放后,华中工学院进入快速发展期,并有了自己的参照物——斯坦福大学和硅谷。年,华中工学院教授李再光作为访问学者考察美国硅谷,发现斯坦福大学周边有很多小型公司,其中很多公司的创始人是斯坦福大学的老师和学生。 李再光教授觉得华中工学院也有这样的潜质,他给武汉市政府写了一封建议信:借鉴美国硅谷,借助湖北在全国的激光技术优势,以华中工学院为龙头,让激光产业从实验室里走出来。 他的建议得到了支持,政府把一些与激光有关的单位召集起来,最后决定成立一家公司来具体实施这件事,于是就有了“东湖激光中心”。后来因为“东湖”名字不响亮,就改叫“楚天”。就这样,光谷最早的企业武汉楚天光电子公司成立了。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的技术革命与我国对策研究的汇报提纲〉的通知》,提出集中力量建设京津、上海、武汉3个(光导纤维通信技术)开发中心。同年12月24日,武汉市批准成立“东湖技术密集经济小区规划办公室”,即武汉东湖高新区前身。年,东湖高新区正式成立。 那时,世界各国新技术以及产业竞争的焦点正从微电子产业转向光电子产业,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战略,力求抢占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制高点,获得新世纪竞争发展的主动权。 彼时的东湖高新区,虽然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但它正在不断积蓄着力量。 年,华中理工大学(华中工学院于年更名)光电子工程系主任黄德修去中国台湾参观访问,在介绍武汉光电子研发的基本情况时,他展示了一幅图。 他发现,武汉光电子研究与生产的企业大都分布在华中理工大学周围,东有长飞,西有邮科院,还聚集着楚天激光、团结激光等企业,加之华中理工大学本就在光电子领域技术领先而且各层次人才丰富,武汉光电子发展优势十足,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讲完这个图,黄德修教授便冒出了一句:这很类似于当年的美国硅谷。 “中国光谷”的灵感首次浮现。 年5月,湖北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依托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年7月,国家计委(现发改委)正式批准在武汉建设国家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至此,“武汉?中国光谷”开始着手建设。 转眼20年过去,如今的武汉光通信产业已然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而当年的华中工学院,继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后,于年再次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如今已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同时也是、等多项高校建设计划的重点建设高校。 03 合肥·中国声谷,势让世界听国音 在斯坦福大学成立研究园区、华中工学院建成投入的上世纪50年代,一所承载着中国科技希望的高等院校也应运而生了。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成立,后于年-年迁入安徽合肥。 上世纪80年代,人工智能开启第二波浪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语音界泰斗级老教授王仁华创办了一个人机语音通讯研究评测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后来参加了“计划”,这是第二波人工智能浪潮中中国当时应对的一个高科技计划。 年,17岁的刘庆峰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系。他的人生转折,也从年走进王仁华教授的人机语音通信实验室开始了。 年,刘庆峰带队参加国家“计划”成果比赛,他设计开发的语音合成系统不但保证了音质,还具备了优良的语音自然度,合成的语句近乎“人声”,成了当年比赛中最为轰动的科研成果,这让他深受鼓舞,萌生了把这项技术产业化的想法。 彼时,面对庞大的中国语音市场,IBM、微软、英特尔、摩托罗拉等国外巨头纷纷切入,把中文语音作为重要布局方向,中国语音技术与国际巨头之间的竞争已然开始。 年,刘庆峰在导师王仁华教授的支持下,一边攻读博士学位,一边拉拢一批中科大校友,创立了安徽硅谷天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同年更名为科大讯飞。 创业伊始困难重重,但科大讯飞还是逐渐成长为在语音技术领域基础研究时间最长、资产规模最大、历届评测成绩最好、专业人才最多及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科技公司,其智能语音核心技术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年,科大讯飞登陆深交所,成为中国第一个由在校大学生创业的上市公司。为构建全新移动互联网语音及交互生态,科大讯飞开放平台全面向业界开放十多项核心能力,构建了“大创客”带动“小创客”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之后,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语音技术成为全球IT产业以及信息消费热点,智能语音交互应用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信息流入口。依托中科大、中科院、科大讯飞等全球领先的语音、机器视觉、生物识别等智能交互技术,年,工信部与安徽省共建的重点合作项目——中国声谷落户合肥。年9月,安徽省政府正式印发《支持中国声谷建设若干政策》。 今年,中国声谷启动了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年,中国声谷年营业收入将力争达到亿元,入园企业达到-户。 04 杭州·中国视谷,后起之秀厚勃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优秀学子在当地创业成功,华中工学院的优秀学子在当地创业成功,而他们的同门师兄弟也在全国各地开疆拓土。 年从华中工学院毕业的陈宗年和年从华中工学院毕业的胡扬忠,先后进入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简称52所),彼时的52所刚从太原搬迁到杭州不久。虽然是“铁饭碗”,但52所也面临着自负盈亏的压力,包括陈宗年在内的一批技术人员被分到了下属的公司进行市场化历练。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音视频监控技术开始从模拟范式向数字范式转变,52所捕捉到了这一趋势,陈宗年和胡扬忠等人开始着手研究,并在年年底投入研制数字音视频监控系统的核心产品。 年,52所决定成立一家由陈宗年和胡扬忠牵头的单独公司来生产音视频压缩板卡。为了解决启动资金,陈宗年找到了同为华中工学院的老同学龚虹嘉。自此,“海康威视三剑客”到齐。同年11月30日,海康威视踏上了视频监控行业的晋级之路。 同样看中视频监控机遇的还有同在杭州的傅利泉。年3月,同样是三人组合,草根出身但已经有过一次创业经验的傅利泉与妻子陈爱玲、校友朱江明宣告杭州大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 安防龙头的壮大、产业集群的形成、数字化浪潮的开端,正是在这一年,于杭州埋下了曲折的伏笔。而在公里之外,深圳早已凭借港口优势以及发达的电子制造业基础,稳稳地扎入安防行业,形成上至外国产品代理,下至低端零部件生产一条龙的视频监控产业集群效应。 杭州与深圳的安防第一城之争,已经悄然打响。 年前后,硬盘录像机取代磁带的数字化变革机遇,令海康、大华在成立不久后便一炮而红。此后,全国房地产开发以及平安城市建设的一波波浪潮,使具有高度质量保障以及研发实力的杭州安防企业迅速抬头。尤其是海康威视,短短几年便拿下了国内监控设备的龙头地位。 年,政府层面正式肯定杭州安防企业所带来的效应与改变,杭州被公安部列为全国“报警与监控工作示范城市”,成了中国安防行业继深圳之后的又一代言人。 到了年,全国安防设备70%的产值都已聚集在杭州的安防企业中,行业头两把交椅也稳稳地被杭州的海康威视、大华手所占据。至此,杭州取代深圳,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安防之都”。 相比硅谷、光谷、声谷是以高校院所托起一片产业高地,杭州的数字安防产业更像是自发生长完全市场化的结果,但高等院所并非完全缺位。年底,浙江采用校地共建的形式与北京大学组建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后来,研究院作为杭州视觉智能(数字安防)产业集群的促进机构,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提供公共服务、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交流合作”等层面全面发力。 年3月,杭州市视觉智能(数字安防)产业集群在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突围而出,成为全国25个集群优胜者之一。 为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数字安防的边界进一步扩大,今年年初,杭州制定了“以数字安防产业为基点,向视觉智能产业跃升”的集群发展主线,谋划建设以视觉智能产业为主导的“中国视谷”经济新地标,打响“视觉智能第一城”的城市品牌。 05 美国硅谷独秀,中国三谷鼎立 走科技创新之路,已是全社会共识。 在美国,各州各地也都在学硅谷的模式,想成为另一个硅谷,类似的高科技集中地区城市也已经出现了几个。比如东海岸的北卡罗莱拉州首府洛莉与周边另外两个城市教堂山、德兰中间形成了一个三角地区;在另一城市开瑞,也已发展成为电子及其它方面的高科技城。还有中部的科罗拉多州也有类似的城市。大大小小虽不少,但终究闻名于世的还是只有一个硅谷。 而学习美国硅谷模式的一些中国城市,却大有百花齐放的态势。 在武汉,如今中国光谷的光通信产业涵盖上游光纤光缆、中游光器件及光模块、下游光系统设备,同时生产资料、关键器件实现自主可控,串起完整产业链。仅光谷的激光企业就达余家,激光产业年产值达千亿元,占国内市场规模一半左右,已然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 在合肥,截至年底,中国声谷实现入驻企业户、营业收入亿元,集聚了包括科大讯飞、科大国创、新华三、科大国盾、赛为智能等几百家人工智能细分领域的核心企业,同时依托中科大、中科院等国内领先科研院所,以及中国类脑智能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实验室——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形成了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平台支撑到产业发展与应用的人工智能产业链。 在杭州,虽然“中国视谷”是后起之秀,但依靠市场活力正焕发出蓬勃动力,奋起直追,大有与光谷声谷形成“三谷鼎立”之势头。截至去年底,中国视谷拥有数字安防企业家,形成了以海康威视、大华股份、阿里云、新华三、和宇视科技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格局。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在全球视频监控市场分列第1、2、4位,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50%。在关键控制芯片设计和研发、RFID、传感器、终端设备制造以及相关运营业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涌现了大立科技、中威电子、博雅鸿图、银江股份、虹软科技等优势企业。 桑海沧田,世事变幻。虽然城市能级各有不同、发展历史各有长短、产业集群各有延伸,但在科技创新之风的吹拂下,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之谷萌芽蓬勃生长,及至雕刻出众多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万般模样。 文|杭州视觉智能产业集群融媒体中心詹雪龙 长按识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saia.com/shszf/9240.html
- 上一篇文章: 至暗时刻,美国每30秒死一人加州ICU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