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

在豆瓣有两部9.7高分的国产电视剧,笔者非常喜欢看,其中一部就是《大明王朝》。

在这部电视剧的第三集有这么一段剧情。

严嵩集团为了推行“改稻为桑”的政策,寄希望于借大雨(名为天灾)为掩护,对浙江各处大堤暗中做了手脚(实则人祸),以此毁坏稻田强推“改稻为桑”。

随后,浙江全省大雨,九个大堤出现决口,胡宗宪得知以后,迅速带着戚继光的官兵赶到了现场。不出意料,这堤岸的缺口是堵不住,沙袋一扔下去就被冲走了。

《大明王朝》剧中台词

为此谭纶和胡宗宪商量对策。

谭:“看这个样子得分洪。淹九个县,不如淹一个两个县。到时候赈灾的粮食也好筹备些。”

胡:“元敬(戚继光)也这么想?”

谭:“也这么想,但这个决心要你下。”

胡:“对淳安、建德的百姓也不好交代呀!”

谭:“先敬人事,元敬准备上士兵们跳到决口里堵一次。能堵上,便九个县都让人去堵。死了人,还堵不上,对老百姓也是个交代。”

谭伦逻辑与酒桌文化

谭伦这段台词的逻辑让人细思极恐之处在于,为了能够平息百姓对救灾的质疑,必须用无辜士兵的生命作为代价。

那么,这代价是否过于沉重呢?

不,跟激起民变或者说跟脑袋和乌纱帽相比,小卒子的生命根本算不上沉重。而谭伦之所以必须这么做,就是为了满足一种传统的价值判断:“态度比结果更重要”。

所以,胡宗宪和谭伦这样级别的官员,在面对考验的时候,必须拿出一个“态度”,“救灾”的时候必须有官兵牺牲,才能凸显胡宗宪和谭伦为救灾所付出的“努力”,拿出这个不怕牺牲的态度,才能获得上下一致的认可。

在中国有一句流毒甚广的“至理名言”,叫做“态度决定一切”,让笔者感到不解的是,在以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国度,为什么很多领域普遍把态度作为第一位考核。

就拿所谓的“酒桌文化”举例。(首先要强调一个概念,高度白酒成为宴席主流酒品是在民国以后。一方面古代蒸馏酒技术不发达,因为元代才有蒸馏技术;一方面高粱种植在中国也很晚,大致也是元代。所以宴席上大谈酒文化的人多半也就是瞎吹。)

灌酒就是当下“酒桌文化”一大特征,灌酒这种行为,说白了就是一种“服从性测试”。无论“你不喝就是看不起我”还是“你给不给我面子”,其实上都是一种“要态度”的行为。

“我敬你,你不喝,你就是看不起我”

这就很让人费解了,两个人感情好不好,各自平时相处起来心里没数吗,非要在酒桌上通过灌酒才能体现出来?

这就要涉及另外一个话题了。

什么才是好的态度?

不只是现代电视剧里这么演,其实在古代,“看态度远胜于看结果”就是一条真理。

比如:厨师祖先易牙就发明了“煲仔饭”给齐桓公食用。

齐桓公

煲仔饭的故事是这样的,在我国春秋时期,有一天桓公对易牙说:“我尝遍天下美味,偏偏没吃过人肉,真是太遗憾了。”

桓公此言本是无心的戏言,而易牙却把这话牢记在心,为了博得桓公的欢心。易牙就选用自己4岁儿子作为食材。

烹子献糜

这一天,桓公在吃午饭,喝到了一鼎鲜嫩无比的肉汤,便询问厨子易牙:“这肉汤如此美味,是用什么肉做的啊?”易牙哭着说:“是我儿子的肉,为了让领导身体安泰,所以杀子以献领导”。

当下桓公就被易牙杀子的行为所感动,从此愈加宠信“煲仔饭”的发明人易牙。

再比如:《鲁邦大旱》里提到,面对鲁国大旱,鲁哀公问孔子该怎么做,孔子给的答复是花钱祭祀境内的名山大川。子贡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孔子说到,无非是给老百姓表明态度罢了。

还比如:后世的李世民做法比鲁哀公表态更胜一筹。

李世民

据《资治通鉴》记载:

“贞观二年,畿内有蝗。辛卯,上入苑中,见蝗,掇数枚,祝之曰:“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举手欲吞之,左右谏曰:“恶物或成疾。”

上曰:“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

这段翻译过来,大概讲了这么一件事:话说贞观二年(年),长安地区发现有蝗虫。六月十六日,太宗前往禁苑,看到蝗虫,顺手捉了几只,咒骂说:“人民靠庄稼养活生命,而你们却吃庄稼,我宁愿你们吃我的内脏!”

炸蝗虫

抬手要把蝗虫吃下去,左右侍从劝阻说:“这是污秽之物,吃下去可能会使人生病。”唐太宗说:“我为人民受苦,不怕生病。”于是把蝗虫吞下。

很神奇,当年,蝗虫没有造成灾害。

大家看,太宗吃蝗虫的行为连上苍都被感动了,蝗虫因为李世民的一次表态就领会意图,不再成灾,政治觉悟非常之高。

所以,对比来看,最好的表态方式,就是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来自我伤害。

不要把牺牲当成炫耀的资本

在态度决定一切的思维下,“牺牲自我“”便是态度积极的最高证明。

在这样的思路下,强调牺牲便可以成为邀功的资本,还可以理直气壮的堵住质疑的嘴。比如“死者为大”、比如“人家都牺牲了,你还有怪人家救援不力”。

但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在邀功的气氛下,问题的反思被掩盖了。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当铺天盖地宣传所谓“最美逆行”的时候,我们可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saia.com/shsyj/8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