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由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放管服”改革专家组指导,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与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联合编制发布了全球四大湾区流动指数(-)(以下简称“‘流动指数’报告”),聚焦人才流动及伴随而来的要素资源流动,通过科学的流动评价指标体系,对世界四大湾区七座城市进行了量化分析。报告显示,深圳的要素资源流动综合指数排名第六,分值比上年度有较大提高。

本次流动指数聚焦“人才流动”。报告指出,在全球化进程中,全球人才流动是一个与之息息相关、令人瞩目的现象。纵观世界各大湾区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4个发展阶段,人才的集聚和交流互动,促进创新的产生,各大湾区对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完善指标体系为世界七大湾区城市打分,深圳排名第六但进步明显

深圳市社科院副院长王为理介绍了报告的要点。在延续上年度世界四大湾区流动指数研究的成果基础上,本年度“流动指数”报告按照科学性、客观性、可比性、可行性、代表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了流动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物资流动、人员流动、资金流动、信息流动和流动环境等五项一级指标,人员流动数量、资金流控制能力等10项二级指标,以及航空旅客吞吐量、每10万人拥有大学生数等20项基础指标。

比起上期指数,本期指数加入了广州的数据。本期流动指数综合得分值排名分别为:纽约、东京、香港、圣何塞、旧金山、深圳、广州。深圳排名第六,得分比上年度有较大提高,逼近第五的旧金山。

从流动分项指数得分情况看,深圳的物资流动分项指数得分高于七个城市的平均值,信息流动分项、资金流动分项略低于平均值,但在人员流动和流动环境面仍与七个城市的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单项指标方面,深圳在全球研发投资强企业研发支出占全部强研发支出份额、世界强总部数量、外商投资、ICCA国际会议数等表现中等,而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出口依存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份额等指标上拥有绝对优势。

把脉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以人员流动为突破口促进要素资源加速流动

“流动指数”报告提出一系列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要素资源流动的对策,强调应在加强物资、信息、资金等要素资源流动的同时,以人员流动为突破口,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促进国际人才流动的平台枢纽,多管齐下促进人员流动和人才流动,以人才自由流动推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报告建议首先聚焦人才流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效集聚。要提升开放、包容、机会、便利、生活和自然等人才友好六要素;要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国际人才交流平台,既强化本地人才载体平台的建设,也要建立“离岸型”人才交流平台,并构建国际人才交流培训平台;要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引用留机制,探索开展国际人才管理改革试点,探索各类“柔性引才”新模式将海外人才精准引进大湾区;要构建面向国际人才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教育医疗的国际化水平;要建立健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共享机制,加强大湾区高校间的人才共享和交流,加强大湾区公职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大湾区专业资格互认。

报告还建议优化流动环境,促进物资、资金、信息等要素资源流动。要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物流大通道,强化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物流枢纽地位,持续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要内外并举促进跨境资金流动,建立高水平的双向投资机制,促进大湾区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强力推动国际信息文化交流,搭建国际科技信息交流平台,加强粤港澳三地之间、不同类型创新载体之间的交流协作,倡导多样性文化交流互鉴,共同促进大湾区的国际化多元化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氛围营造。

在当天举行的专家研讨会上,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副理事长、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王京生表示,比起世界其他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湾区的整体建设才刚刚起步。进行湾区流动指数的研究,正是要与一流的湾区比较,从中寻找差距,实现赶超。要追赶世界一流湾区,首先要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尤其是深港之间的资源整合。他还认为,文化的流动性是营造湾区软环境的核心。文化的包容、碰撞和互相激励,是湾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saia.com/shsyj/8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