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由於飲用淡水的需求,世界上絕大部分大中城市都是依託大河大湖建設的,而流經馬尼拉的就是巴石河(IlogPasig)了。(Pasig)

  與一般的河流不同,巴石河很短,全長只有五十里左右,但它一頭連接著呂宋最大的淡水湖內湖(LagunadeBay),一頭注入風平浪靜的馬尼拉灣(ManilaBay),雖然不長,水量還是非常充沛的。

  巴石河幾乎全程都在城市的建成區穿行,但我可沒有時間從頭到尾都跑去探一遍,實際上即使有時間,巴石河也沒有遊船,因而只是在主城區的幾座橋附近轉了轉,算是對馬尼拉的“母親河”有個初步的印象。

鐘示橋

  巴石河下游最靠近入海口的橋叫做曼努埃爾?羅哈斯紀念橋(ManuelA.RoxasMemorialBridge),曼努埃尔?罗哈斯?阿库纳(ManuelRoxasyAcuna-)是米屬“菲律賓自治領”的最後一任州長,同時也是菲律賓共和國的第三個總統(第一個是阿奎納多,第二個是倭奴傀儡勞雷爾)。在他任內,同米國簽訂“米菲關係條約”、“貝爾貿易法(限制菲律賓本國公民而給米國商人提供貿易特權)”、“米菲軍事基地協定(出讓廿三個軍事基地)”、“米菲共同防禦條約”等一些列條約,將主要的國家主權交給米國;他殘酷鎮壓“菲律賓人民抗日軍”,加上他領導的政府存在著嚴重的貪污和腐敗行為,故曾引起人民的激烈反抗。對於菲律賓會紀念這樣一位總統,我實在無法理解,但也無意對此說長道短。這座大橋不在我日常活動的區域,加上它的造型也實在平庸,所以也懶得跑一趟。

  河口進來的第二座橋叫做威廉?瓊斯紀念大橋(WilliamA.JonesMemorialBridge),民間簡稱鐘示橋(JonesBridge)。威廉?阿特金森?瓊斯(WilliamAtkinsonJones)是米國眾議員議員,他提出的法案把菲律賓由殖民地“升級”成“准聯邦州”,給了本地買辦家族一定的參政權。太平洋戰爭後,瓊斯法案又成為米國安排菲律賓“獨立”的法律依據。不管怎麼說,瓊斯法案對大呂宋群島的民眾脫離米莉賤的殖民統治有很大促進作用,菲律賓政府紀念他倒也合情合理。

  鐘示橋北端通向中國城的核心岷倫洛河王彬街,橋頭建有“中國城”牌坊和“中菲友誼門”。“中國城”牌坊的西面是花里胡哨的莫拉加大廈(MoragaMansion),東面是輪渡大廈,粗野派的主樓緊貼著半圓形傾斜造型的營業廳,不過現在輪渡碼頭被水浮蓮保衛,顯見得早已停運多年。

  從莫拉加大廈向下游到岷倫洛河(EsterodeBinondo)口一字排開三座建築:新古典主義的首都銀行李樂倫分行(MetrobankPlazaLorenzoRuizBranch)、羅馬風的霍加爾大廈(ELHogarBuilding)、現代主義的樺樹廣場(BirchTreePlaza),這三座建築體量、色彩都很接近,在西歐相差一千年的風格,在這裡卻顯得如此和諧。

  正對岷倫洛河口的對岸,是墨西哥公園(PlazaMexico),公園沒什麼景觀,只是中央立了一個“墨西哥從海上遠征菲律賓四百週年(IVCentenarioDeLaExpedicionMaritimaMexicoFilipinas)紀念碑(-)”,疑是墨西哥總統阿道夫?洛佩茲?馬托斯(AdolfLopezMateos)贈送的。兩個殖民地“難兄難弟”共同紀念他們的苦難歷史,倒也是可以理解,但這個名稱有些怪異,也許是我翻譯水平太次吧。

  墨西哥公園的東面,是移民總局辦公樓(BureauofImmigrationHeadOffice),一座梭形平面的辦公樓,與環境很不協調;再往東到鐘示橋頭,則依次是菲律賓總商會(chamberof   在鐘示橋頭的另一邊,緊挨著橋頭的菲律賓海外銀行(OverseasFilipinoBank),它的旁邊就是整個巴石河沿岸最醒目也最漂亮的建築馬尼拉中央郵局。這座建築建於耶穌暦年,由胡安?阿雷拉諾(JuanArellano)和托馬斯?馬普阿(TomasMapua)設計,採用新古典主義風格。郵局在太平洋戰爭期間被摧毀,耶穌暦年原狀重建。耶穌暦年宣佈為國家級“重要文化財產”,並在其中設立郵政博物館(PostalMuseum)。

  中央郵局前面是波尼法秀公園(LiwasangBonifacio),中央有一尊安德列斯?波尼法秀(AndresBonifacio)的雕像。安德列斯?波尼法秀(耶穌暦-)也是華裔,是菲律賓的民族英雄,曾發起組織反抗殖民者的革命團體“卡提普南”,並發動和領導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的大起義。

  中央郵局的東面就是麥克阿瑟橋(MacArthurBridge)的南端,這座橋用米軍將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MacArthur)的名字命名。此人與大呂宋群島淵源甚深,作為駐菲侵略軍的首腦,他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沒能守住菲律賓,卻留下了一句名言:“我會回來的”。作為米軍不多的“名將”之一,麥克阿瑟在太平洋戰爭中有不錯的表現,但隨後卻在朝鮮被彭德懷打得頭破血流。

  麥克阿瑟橋的橋頭有一座紀念碑:麥克阿瑟身穿米軍軍官服,一臉凝重地向前走著;他的身後跟著三個士兵,從鋼盔的形狀來看,可能一個是英軍,一個是米軍,一個是米菲僕從軍,其潛台詞顯然是說米國是太平洋戰爭的領導者。

  站在麥克阿瑟橋頭北望,可以看見北岸大部分的高層建築:灰色的輪渡大樓、白色流線型的貴族廣場(nobleplace)大樓、紅黃白相間且方圓相嵌的世界貿易大廈(WorldTradeExchangeBuilding)、光板墻掛著大廣告的聯合銀行(UnionBank)大樓、頂著“安泰地產”的王子花園公寓(PrinceviewParksuites)、陽台上掛滿萬國旗的聯邦土地(FederalLand)大廈、側對著河岸的江景大廈(RiverviewMansion),曲線平面的安泰天璽大廈(AnchorSkysuites)等。

  橋的北岸直通拉克松廣場(PlazaLacson),在北橋頭東面隔著高架輕軌線,有幾座帶輕巧的拱形屋頂的建築,這就是菲亞特大學(FEATIUniversity),一家專門培養飛行員、機械師和地勤維修人員的私立學校。

  菲亞特大學的隔壁,有一座集合市場叫做“金塔魚港(QuintaFishPort)”,它的旁邊又是一座橋,叫做“曼努埃爾?奎松紀念大橋(ManuelL.QuezonMemorialBridge)”,紀念米屬菲律賓的首任州長曼努埃尔?路易斯?奎松(ManuelLuisQuezón)。這是一座拱形鋼桁架懸吊結構的大橋,造型頗為優美。

  巴石河在這裡轉了一個彎,使得三座橋呈放射狀佈置,北岸距離較大,而南岸幾乎卻湊到了一起。

聖米格爾區

  從奎松橋頭沿著卡洛斯碼頭(CarlosPalanca)街繼續向東,就到了聖米格爾河(EsterodeSanMiguel)。沿聖米格爾河往東北方向不遠,隔著河流有一座馬尼拉最大的“金色清真寺(ManilaGoldenMosque)”,也叫奎阿坡清真寺(QuiapoMosque),不過被聖米格爾河水閘擋住了,在卡洛斯碼頭街上是看不到的。但如果能沿河邊走那麼幾十米就能欣賞到它的雄姿了,可惜的是在狗哥(Google)地圖的標示隱藏得太深,依靠狗哥導航的我沒能及時發現,錯失了這麼個重要的景觀。

  過了聖米格爾河就進入聖米格爾區(SanMiguel)了,根據菲律賓被殖民的歷史和歐洲殖民者的尿性,我判斷這個名稱很可能來自於墨西哥小城聖米格爾?阿連德(SanMigueldeAllende)。

  聖米格爾河橋頭外側,一連三座建築都是菲律賓電信(PilipinasTeleserv)公司的組成部分,其中最大的一座造型粗狂大氣,雖然有些陳舊,但比旁邊翻新的小樓要耐看得多。

  電信老樓對面有個小教堂,叫做玫瑰聖母堂(NuestraSe?ora,VirgendelRosarioChapel),是一座相當簡陋的小平房,甚至連聖廬克教堂(SanRoqueChapel)那種只有一片墻的“鐘樓”都沒有,只在山墻頂加個十字架、山花部分粉刷處一個玫瑰窗聖母就算完事。

  玫瑰聖母堂的東南不遠的一條小巷中,坐落著馬尼拉伊斯蘭中心清真寺(ManilaIslamicCenterMosque),這同樣是一座規模很大的清真寺,也同樣被狗哥地圖“深深地隱藏”了,讓我再次錯失了這麼個重要的歷史文化景觀。

  沿卡洛斯碼頭路繼續前行,前方一個十字路口,右轉,就看見阿亞拉橋(AyalaBridge),這是一座兩跨的拱形頂鋼桁架大橋,中間還有個河心島,因島上建有聖何塞福利院(HospicioDeSanJose),所以也稱為療養島(IsladeConvalencia)。在橋上可以看見福利院中央教堂(HospicioDeSanJoseChurch)的穹頂。

  在十字路口繼續往東,有欄杆和荷槍實彈的士兵站崗,但並不阻止任何人通行。裡面是政府的預算管理部(DepartmentofBudgetandManagement),建築佔地很大卻只有四層,從河上看去頗為漂亮。

  前方道路的轉彎處有聖邁克爾和大天使教堂(NationalShrineofSaintMichaelandtheArchangels),這是世界上唯一專為七個大天使建立的教堂,業是菲律賓唯一每週舉行兩次聖禮的教堂。教堂主體為白色,兩邊有兩個高聳的尖塔;教堂內部為白色帶黃肋拱頂,簡化的巴洛克風聖壇,沒有繁瑣的壁畫,裝飾素雅;附屬建築的外觀則為米黃色。

  從教堂繼續往東,可通馬拉坎南宮(Malacanan),但戒備更加森嚴,語言不通又加上沒有預約,只能到此為止,遺憾而歸。

  馬拉坎南宮的名字來自方言“MayLakanDiyan”,意思是“貴族之家”,是十八世紀為一位西班牙貴族建造,年西班牙政府買下這個地方作為總督(Governor-General)的消夏居所,現在是菲律賓總統府,其中還有一座博物館,裏面是每位菲律賓總統留下的物品。

  這一天,由於狗哥地圖的原因,我接連錯失了兩座重量級的清真寺,再聯想到前兩天看到的法塔赫清真寺(AlFatahMosque)在地圖上幾乎查不到的情形,我對狗哥地圖的實用性充滿了懷疑:連小到極點的玫瑰聖母堂都能很快查到,而大的多的清真寺卻要放大到極致纔能顯示。很明顯,狗哥公司(Google)有些仇視(至少是排斥)伊斯蘭教,它們雖然為了爭取用戶不敢“抹殺”清真寺(伊斯蘭教是世界最大的三個宗教之一),但卻把它們沉在了最深層,只有放大到極點纔能看見。而使用手機導航的人,限於手機的屏幕太小,一般是不會把地圖放到最大的(否則就失去了導航的意義),這樣就達到了狗哥變相抹殺清真寺的目的。

                火燄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saia.com/shsyj/5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