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专家治疗白癜风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192379.html

“对他来说,生活是一场永不停息的竞赛,每一天都有一个新的证明自己的机会,他愿意和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就任何事进行对比。”

关于出生,颠沛流离

人物关系:

L,我们故事的主人公;

佛罗伦苏:L的生母;

俄国犹太人:L的养父;

L,年8月17日出生在曼哈顿东部靠南的一个小村庄。他的出生并没有带来多少欢乐。他的母亲弗洛伦斯当时只有19岁,没结婚就当妈妈了,他的父亲至今未详。弗洛伦斯一开始想自己单独把孩子带大。但当拉孩子9个月大时,他得了肺炎,差一点死去。母亲深知无力照看他,于是把孩子送到芝加哥北部的一个亲戚家里。直到12岁那年他才知道,自己是被别人收养的,一直到他成年以后,他才弄清楚,养母与他之间是有血缘关系。

养父是童年时代对他影响最大的人,虽然他并不喜欢他的养父。他的养父是20世纪初成千上万个逃离家园的受压迫的俄国犹太人之一。年,其养父藏在一辆装满干草的大车中,偷偷地被带出克里米亚半岛,后来坐上一条汽船到达黑海彼岸。他身上只带着两件东西:一只金制的装纪念品的盒子,上面刻着圣西里尔铭文;一只俄式黄铜茶炊,可用来烧水泡茶。在几处外国港口作短暂停留以后,他最后到了纽约。

养父与当时许多来自俄国的移民一样,最后在芝加哥定居。在那里,他结了婚,生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是一个成功者。还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就积累了不少财富,买了几栋公寓楼,然后通过这些财产购买更多的房产。他是一个百万富翁,俄国移民,乒乓球冠军获得者,议会候选人”。但经济大萧条期间,养父的房客不再交租,其结果是养父没有钱来支付公寓楼的抵押贷款。仅仅一年时间,养父就失去了所有的财产,失去了他的妻子,失去了他的候选资格,变得一无所有了。

L与养父之间唯一的事情是意见不合。L曾回忆说,他的养父“几乎绝对是一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长者。他认为,政府说的事总是对的。如果警察逮捕了某个人,那个人就肯定有罪。许许多多移民刚来美国时会非常兴奋,这种态度也是很常见的??很清楚,美国警察总是正确的,老师也总是对的。我听到的总是这些话”。他养父为他树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榜样,一个他永远不会仿效的榜样。

他养父不会放过任何机会来奚落他,说他一生必将一事无成。L说:“天哪!那对我真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我想,我父亲对我有一种奇妙的影响力。烈火炼真金,真金不怕火炼。谢谢您,我的父亲。”

养父起伏的一生以及L对养父一生循规蹈矩的不屑,似乎预示着L的一生不会太平凡。

学生时代,特立独行的开始

人物关系:

丹尼斯·科尔曼:L在大学期间的好友、死党;

戴维·林:L的姐姐的丈夫;

L从一开始就不信宗教。养父全家都是犹太人,他们定期参加犹太教徒的聚会。L回忆道:“他们也拖着我去,但我认为,我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恪守教规的,但犹太教独特的教义不是我认可的信条。我不相信那是真的。他们只是一些有趣的故事、令人惊奇的神话。当然,我尊重那些有信仰的人,但我只是不相信他。”

L上中学二年级时,他家迁到了南部一个称为南岸(SouthShor)的居住区。在南岸高中,他并没有显示出超常的素质和成绩,在学校他性格非常胆小孤僻,喜欢独来独往,结果他留下了一个桀骜不驯、特立独行的名声。

L读的是自己喜欢的书,不读老师指定的书。凡是他感兴趣的事情,他都干得不错,而且自己读大量的课外书籍。但是,如果是学校指定的课目,或者老师布置的作业,他就不愿意学、不愿意做。

他说:“我从来不接受传统的智慧,这给我带来不少麻烦。虽然这终究使我一生受益不少,但在一个让人学习循规守矩的学校系统中,确实带来很多不愉快。”

虽然L用很多时间来读书,但也有不少日子他是在闲荡中度过的。即使当时只是一个10多岁的青少年,他也是那种后面跟着一批人的人。按道理,他这个年纪不应该这样。有时候,他和他的小伙伴们会去当地的自助洗衣店,爬进巨大的“高速王后”干洗机进行“干洗”。他们把干洗机的门开得大大的,以免被闷死。一次,L和他的朋友们偶然发现了一幢正在建造之中的房子,为了追求刺激,他们想赤手空拳把一面墙推倒。墙差一点被他们推倒了。丹尼斯·科尔曼(他在埃文斯顿西北大学期间的好友)说:“这就是他们一伙干的好事。”

虽然L总有几个好朋友围在身边,但他做事情有自己的一套。其他孩子的头发都是由他们的父亲理的,L却让一位理发师傅理,他叫巴尔的摩·乔治,住在第71街。与其他人爱听摇滚乐不同,他钟情于流行曲调和通俗歌曲。科尔曼回忆说,其中一首他最爱听的是《与赖特森伯爵共度迷人的傍晚》。L经常出其不意,让人吃惊不小。有一段时间,他这样回答家里的“俄国大使馆,我是波罗诺夫(Boronov)。”

篮球是L的爱好之一。但他从来不参加校队,他不愿意听从教练的指挥。他可以在基督教青年会篮球场一玩几个小时,边打球,边分析自己的投球和运球技巧。

对L有重大影响的另一个人物是他姐姐多丽丝的丈夫戴维·林。林上过芝加哥大学,攻读法律,后来在西北大学当过教授。最后,成了一位法官。L第一个孩子的名字就是根据戴维·林的名字起的。

L说:“他是我学习的榜样,相当了不起。在我一生中,他是我遇到过的最为出色、最为成功的男人。在我看来,他是指路明灯。”

L中学时代的这些故事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特立独行,桀骜不驯,挑战传统智慧。他往往按自己的意愿来看待世界。喜欢他的人称他是一个预言家,不喜欢他的人则称他为空想家。

进入大学

他的不同逐渐受到周围一些人的欣赏

人物关系:

史蒂夫·阿布拉莫维茨:

经丹尼斯·科尔曼介绍的另一位好友

年从南岸中学毕业以后,当年9月L进入伊利诺斯大学读书。但在伊利诺伊大学上了两年,然后因为养母去世而退学。之后不久,L就去了芝加哥大学上学,实际上他的许多时间是在埃文斯顿西北大学校园度过的,那里是丹尼斯·科尔曼就读的地方。科尔曼介绍L认识了也在西北大学读书的史蒂夫·阿布拉莫维茨,他是纽约人。从此,科尔曼、L和阿布拉莫维茨三个人形影不离,在埃文斯顿一起度过了1年左右的时间。

30年以后,L的朋友们回忆起来,都感到这段时间是他们一生中最最快乐的日子。阿布拉莫维茨说:“我尝到了几个人亲密无间、几乎相爱的滋味。彼此爱护,彼此照应,必须说些尖刻的话才能保持点距离,以免造成伤害。”他与科尔曼对L特别欣赏,从来不问他是怎么在芝加哥大学读下去的。事实上L很少去芝加哥,难得去听课。

不过,人们经常可以看见,L驾驶着他的高山牌带折蓬的赛车,围着芝加哥驱车兜风。一天晚上,L和科尔曼都约了自己的女朋友。L和他的女朋友坐在前面,科尔曼一对只好挤在后座。他们高速行驶在靠外的车行道上。高速公路沿着南部湖边伸展而去,景色秀丽,令人陶醉。

突然,L从后视镜中瞥见了闪烁的蓝色灯光。还没有等警官走到驾驶座的侧边车门,L已经准备好了说词。科尔曼回忆说:“他当时脱口而出,说他是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的医生,刚接到一个电话,要求他到迈克尔·医院作为证人参加头颅切开术,所以,一时超速了。他的话很有说服力,以致警察主动提议为他开车鸣道,医院去。”科尔曼他们几个惊吓得说不出话来。L却镇定自若,不仅没有收到罚款单,还赢得了警察的同情。他当时谢绝了他们的好意。科尔曼想:“这家伙脑子转得真快。”

L一贯以自我为中心。按阿布拉莫维茨的说法,他总是生活在自己的头脑中。但对朋友,他也能关怀备至。阿布拉莫维茨说:“他不是那种关心你头疼脑热,天天问寒问暖的人。但只要你告诉他,今天实在心情不好,需要走一走,散散心,谈一谈,他马上就会来。”

L与这两个西北大学学生的关系是相当好的,然而也是短暂的。在芝加哥大学上了一阵,没坚持到毕业便离开了芝加哥地区。L回忆到为何当时没有拿到芝加哥的毕业文凭,“最主要的是法语综合考试过不了关??选学课我都学了,但我觉得没有必要学法语。”

L常常说,20世纪中他最敬慕的人物是温斯顿·丘吉尔。一次,他说:“我认为,他也许挽救了西方文明,他以无与伦比的勇气,独自支持一时难以确信的尚不流行的观点。”

他与丘吉尔有着不少的共同点:两个人都是中等水平的学生,两个人都玩命地争取父亲的认可,结果不起作用,俩人说话都很风趣,求知欲强,永不满足,满意时也都很可爱。尽管L常常在公众场合露面,但他同温斯顿·丘吉尔一样,生性腼腆。

他与丘吉尔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两个人都具备熟练操纵公众舆论的能力,他们发表的言论往往出于一己的私利。年,年轻的丘吉尔写信给他母亲,说:“我不是很在乎我所提倡的信念和准则的效果如何,我的言论会产生什么影响,他们又给我什么样的名声。这么说听起来好像很可怕。但你得记住,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具有崇高目标的时代。”

L在大学中的经历,在某种意义上是丘吉尔式的。在之后经商办公司的生涯中,L推出一系列的新概念,并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然而,他最大的事业,永远是他自己。

7年的婚姻

他认识了一个对他非常不错的女孩

艾达·奎因:L的第一位太太

年夏,L永远离开了家乡。为了实现去加州的夙愿,他到了伯克莱,他认为那里是60年代风云变幻的文化中心。他不是激进分子,但他总是不断地设法寻找有趣的人,探索有趣的思想。

“我原来打算去南加州,当一名医生。后来决定去北加州,看看在那里能干些什么。”他驾着浅蓝色福特雷鸟跑车,径直驶进了旧金山。在这座城市的一间职业介绍所,L认识了他的第一任太太,艾达·奎因,一位毕业于圣何塞州立大学主修中国史的会计。

在以后的几年里,L为许多大公司干过一些与计算机相关的工作,如韦尔斯科(Wllsco)数据库系统公司、法尔曼(Firman)基金保险公司以及其他公司。在多数公司中,他是一个系统程序员,围着IBM主机转,比如加载磁带、备份数据、维护机器的正常运行。这些工作单调乏味,缺乏挑战性。在这期间,他花了大量时间读书,经常上夜班,上周末班,白天去上学。

L和奎因居住在奥克兰罗克·里奇大街一个普通的单居室公寓内。他们在窗户上挂锡纸窗帘,这样,L在夜班后可以安安稳稳睡个觉。他们常常坐公共汽车,因为雷鸟虽然漂亮,但不太可靠,常出些小故障。他们唯一拥有的新家具是一张床。几个月后,床架子断裂了。奎因简直难堪得不敢把它送回商店去。奎因说:“我真想死了算了。这里新婚夫妇不少,只有我们把床架子弄断了。”

奎因知道,L是一个追求十全十美的人。从他贴墙纸这件事上,她看得很清楚。她说:“墙纸贴得略微斜了那么一点点,他就发起脾气来,猛地把墙纸撕下来,揉成一团,扔在地板上。那墙纸是很贵的。其实,他只要把墙纸移正一点就可以了。但他不,一定要重来。这是他十全十美主义的一个例子。他做的事结果比预想的差一点也不行,他无法安心。”

奎因说,作为对十全十美的追求者,L对自己要求十分苛刻。她指出:“他在头脑中对自己有一种要求,什么时候他应该在哪里,他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实际上他不可能达到那种境界。”

艾达·奎因并没有在L身上看到什么光辉的未来。他们结婚7年来,L不断地调换工作。有时候,调换工作后,工资还少了一些。即便如此,L仍然花钱如流水:他花美元买了一辆自行车,常常上高级餐馆吃饭,为了矫正鼻梁,去贝弗利希尔斯找整形外科医师做手术。奎因说:“他不找别的人治他的鼻子,非去贝弗利希尔斯不可??他只有买啤酒的钱,却要喝香槟。”他出去借了美元买了一条34英尺长的帆船,同时他还租着一条小一点的。那时,他和奎因合起来每月才挣美元。

L从来不问账单是怎么付清的。他说:“钱够不够那是艾达的事,不是我的事。她有她的计划,谁知道。起步、目标、实干,社会就是以这种方式在运转。我很愿意写点东西,弹弹吉它。我最喜欢去内华达山脉西坡的约塞米蒂??与挣钱相比,我更珍惜时间。”他承认,他花钱“漫不经心”,这种态度把奎因气得要死。

年,她决定离开他。眼看着他在困境中挣扎,她无法忍受。结婚成家对他并不合适。他虽然充满活力,令人兴奋,但从不妥协。她告诉他,她想还清债务,与他分手。7年的婚姻就这样结束了。奎因把房子、家具等所有的东西,都留给了L,而L正逐渐走向他的传奇。

一段传奇的伙伴关系

斯图尔特·菲金:

L在阿姆德尔公司认识的一名程序员

迈因纳:

L在安佩克斯认识的伙伴,后来和L一起创办了他们的软件公司

爱德华·奥茨:

L在安佩克斯认识的伙伴,后来和L一起创办了他们的软件公司

过道那头的那个男人不停地说着话。这是在斯图尔特·菲金记忆中难以磨灭的一个印象。言语之声,恰似激流瀑布,水花四溅;,嘈杂之音,更像高山流水,哗哗作响。L的嘴巴永远不会停息。

那是在年,菲金刚在阿姆德尔公司谋求到一份工作。阿姆德尔是座落在加州森尼威尔的一家新兴的高技术公司。阿姆德尔决心研制出和IBM大型主机完全一样的计算机,而且速度要更快一些。它试图同IBM争夺客户,把客户从IBM那里拉走。菲金,一位年轻的程序员,应聘为这个新兴公司的第一台计算机V/6编写软件。这是一份很好的工作。

但菲金无法安心工作,因为他的新同事在??不停地??说话。L有使用IBM大型主机的经验,公司让他负责教会阿姆德尔的工程师们如何操作新机器。但是,大部分时间他是用来说话的。他整天都在说话,就像一个会说话的玩偶,只是背上没有控制他停止说话的拉绳。他见人就说,和每个人都谈得来:老板、秘书、电话员、来访者、交货人、复印机技术人员、维修员以及过路的人。

他对斯图尔特·菲金说得最多,因为他总是处在L的交谈距离范围之内。菲金说:“在他身上似乎有一圈光环”,给人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感觉。在L身上,还有一种不确定性,模模糊糊的,让人无法感到踏实,一种你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事的感觉。“他是使人们愿意跟着他走的那种人”。

一段时间后,阿姆德尔的产品没能向客户及时交付,资金又不足。他开始解雇非必要人员,包括L在内。但正是这段时间,L结交了他的工作伙伴斯图尔特·菲金,一位称职的程序员。

被阿姆德尔解雇后,L在硅谷的一家技术公司又找到了一份程序设计工作。这是一家音频和视频设备公司,叫安佩克斯(Ampx)。L在那儿也没干多久。然而,时间虽短却很重要。在安佩克斯,他认识了两个人,迈因纳和爱德华·奥茨,尤其是迈因纳,他们改变了自己的一生,陪同他一起走上亿万富翁的发迹之路。

这段传奇的第一桶金

迈因纳:

L在安佩克斯认识的伙伴,后来和L一起创办了他们的软件公司

爱德华·奥茨:

L在安佩克斯认识的伙伴,后来和L一起创办了他们的软件公司

布鲁斯·斯科特:L公司的第四名员工

几年以后,菲金接到L打来的一个电话。他告诉菲金,他打算自己开一家软件公司。L说:“来吧,和我们一起干,我会使你富起来的。”

菲金很犹豫。他不知道L的软件公司是干什么的,他现在在阿姆德尔公司的年薪是美元。这对于一个刚从学校里出来没几年的年轻人来说,已经相当不少了。工作很具挑战性,也比较稳定,他不愿意放弃它。但菲金最终还是加入了L的公司。他如果一开始就是公司的创始人,他拥有的股票就会更多。一时的犹豫使他损失了几十亿美元。

在70年代中期,L和迈因纳还不可能知道,他们俩的伙伴关系将成为高技术领域的一个传奇内容。当时,他们组建了自己的公司,其他两个传奇式的计算机公司也正在筹备之中,一个是微软,一个是苹果。这三家公司的文化、产品和理念差别很大,但它们的成功却有着相同的模式:都有一个有预见的、技术上很强的企业家领头,辅以一个能埋头苦干的程序设计高手。比尔·盖茨有保罗·艾伦辅佐,乔布斯有史蒂夫·伍兹尼亚克协助,L则有鲍勃·迈因纳为伴。

L和迈因纳两个人的个性完全不同,迈因纳几乎是L的反面。L总是在表演,总是在出风头,而迈因纳则一声不吭,从不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甚至后来公司取得了成功,传奇故事上了《财富》杂志的封面,迈因纳也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人的采访。L为了公司牺牲了他的一切:爱情、家庭、友谊。而迈因纳则坚持每天晚上6点半准时与妻子、孩子一起吃饭。他的一个同事说:“你不可能找到第二个人能像他那样,成了亿万富翁之后,在各方面变化如此之少。”

布鲁斯·斯科特是第四个加入公司的员工。有一次他问迈因纳,L对他是否忠诚。斯科特说:“迈因纳瞪着我看了好一会儿,似乎这样的问题使他感到震惊。他说:“哟,那当然啦。虽然他做事经常让我不高兴,不管对谁,他总是迟到,但他对我还是忠诚的。”迈因纳补充说:“他真的很喜欢L。他认为,人们之所以对L印象不佳,反映不好,主要是L个人毛病不少。但是,他认为L内心深处还真是个好人。”L也认为迈因纳是个好人。他敬慕迈因纳的宽宏大度,看重他的技术才能。L很少如此称赞过别人。他说:“在技术方面,我总是愿意听听鲍勃的意见,尤其是在公司早期。他良好的品行使他成为当仁不让的技术领队。大家不仅尊重鲍勃,也爱他。”

年夏,迈因纳和奥茨整理出一份标书,投标精密仪器公司的项目。他们达成协议,索价40万美元。他们认为,再雇一个程序设计员,编写程序没问题(他们已经看中了一个),经费足以使公司办下去,还可以使公司在项目结束后维持一阵子,三个伙伴信心十足。奥茨说:“我们自视甚高,都是优秀的程序设计员。”

年6月,三个程序设计员正式成立了新的公司,迈因纳是总裁,奥茨是副总裁。L这个决策者仍然留在精密仪器公司,负责监督合同的执行。但是,他已向老板讲清楚了,他不久将辞职,到新公司上班。几年以后,L提起这件事,觉得很有意思:他自己创建的公司,他却不是公司的第一个成员。

公司创始人准备分发10万股股票。L购买了公司60%股份,一共美元,即每股2美分。他的伙伴各自购买了公司20%的股份,每个人付美元。为什么L占了大多数股份呢?L说:“这么干是我的主意。”奥茨表示同意。“L是公司的主要发起人。谁都清楚,L为实现自己的想法付出的比我和鲍勃多得多,他的胆识是我们俩自愧不如的。因此,他的股份占了大头是应该的。鲍勃和我承认,软件编写是我们俩的事。但是,公司要成功要发展,还得靠L的胆识。”

公司不久收到了精密仪器公司的预付款5万美元,开始编写软件。为公司写出第一行代码的是一个年轻的程序设计员,名叫布鲁斯·斯科特。鲍勃待合同细节一落实就把他招来了。(斯科特是个快手,在埃里森去安佩克斯以前,他就在迈因纳手下工作。)斯科特在家中办公,工作了几个星期,用铅笔编写程序。后来,公司租用了精密仪器公司在圣克拉拉的房子。公司正式挂牌营业的日子是年8月1日。

L团队们找到了:

未来几十年企业赖以发展的方向

赚到公司的第一桶金后,L、鲍勃·迈因纳和爱德华·奥茨却处在十字路口,考虑下一步怎么走。一条路是他们继续签一个合同编一个软件。但这么干有几个不利之处:他们得编写大量不同的程序,每天都将是一个挑战,承包方当然常常只管研发,而维护阶段枯燥乏味的工作就留给用户了,但问题正如鲍勃指出的:“你或者在干活,或者在找活干。”他们几个不想把余生都花在四处寻找合同上面。三个人决定,最好的主意是只编写一个程序,在市场上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销售出去。

随着硬件技术的改进,用户对应用软件的需求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编写现成可用的程序在市场上出售。软件包业务获得很大的发展。L以及他的公司将借此东风,准备腾飞了。迈因纳说:“我们推算过,一个面向产品的公司利润更多,更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另外L、迈因纳和奥茨研制的项目接二连三地失败,使他们感到厌倦了。这一次,正如迈因纳说的,他们想干些适当的、正确的、最有利的事情。

但是,干什么呢?答案是IBM圣何塞研究实验室里的工程师们提供的。IBM的人并没有把自己的工作真正保密起来。相反,他们发表论文,论述R系统的运行原理。第一篇文章,名为《R系统:数据库管理的关系式方法》(SystmR:RlationalApproachtoDatabasManagmnt),发表在当年6月份的技术杂志《数据库系统学报》(TransactionsonDatabasSystm)上。研究人员也在《IBM系统杂志》(IBMSystmsJournal)上发表文章,在行业会议上宣读论文。

爱德华·奥茨自从科德的第一篇论文发表以来,他一直对关系技术的潜在价值抱有极大的兴趣,密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saia.com/shsjt/6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