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真菌病
看了这张图片,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这是什么病了吧,今天杜杜之所以又和大家再次分享,是因为不久前我们的王春燕老师诊治了一位患者,王老师把它写了一篇简单易懂的科普,下面杜杜和大家一起欣赏一下吧! 还是老传统,拜读文章之前,先和大家介绍一下王春燕老师。 王春燕 副主任医师,从事本专业30年,历任嗓音咽喉及耳组专业组组长,目前担任耳及咽喉亚科主任。 擅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及危急重症的抢救;对咽鼓管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中耳及外耳的良性病变的手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声带良性病变及部分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好啦言归正传,接下来一起分享来自王老师的科普吧! 炎炎夏日门诊来了一位中年妇女,落座后烦躁的说:我的耳朵痒死了!天气本来就热,这耳朵又痒的钻心,整晚都没有睡好,您快帮我治治吧! 鼻内镜检查,发现外耳道内都是霉菌样物。 杜杜 你的耳朵里有霉菌感染了!通俗讲,耳朵里发毛了。 耳朵里还能发霉长毛?!大热天的,我是来看病的,不是听你胡说八道的,耳朵里怎么可能长毛? 患者 杜杜 你先别起急呢,听我跟你说,耳朵里确实可以有这种事情发生!至于为什么小小的耳朵眼里会长毛,起因还要从真菌说起。 什么是真菌呢 真菌(mycete,fungus)又称審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与人类有密切关系。 它通过各种类型的孢子进行繁殖。在适宜的环境中,真菌孢子在基质上萌芽,产生幼芽管,由此向远端延伸并发出分支,成为“菌丝”。菌丝继续生长,不断分支,彼此间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菌丝体”和“菌落”。 真菌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氧浓度和有机物的环境中容易生长,对干燥环境和化学药品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干燥的室温下可存活数月,3%碘酊,10%甲醛8~20分钟可杀灭孢子,在70℃高温中,一般需30分钟方能杀灭真菌。真菌的种类繁多,其中一部分可以致病。 什么是外耳道真菌病呢 外耳道真菌病(mycoticotitisexterna病(otomycosis),是外耳道皮肤的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疾病,多数认为系由真菌感染所致,常合并细菌感染。本病好发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高温而潮湿的季节多见。我国长江及珠江流域常见此病。 多数认为,真菌感染是直接致病因素。亦有认为真菌仅属继发感染或寄生,甚至对从病变组织中分离出的各种真菌,也认为难以估计其临床意义。 引发外耳道真菌病的致病菌是什么 从病变外耳道内分离出的真菌种类繁多,主要有曲菌(黑曲菌、黄曲于菌、熏烟色曲菌、土曲菌等),占80%~-90%;其他较多的为青霉菌、帚霉菌、毛霉菌、根霉菌及念珠菌等致病性皮肤癣菌(如紫色毛霉菌等)少见。合并感染的细菌中,最常见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 诱发因素有哪些 ①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增加,对真菌的生长繁殖有利; ②耵聍有抑制真菌生长的作用,耵聍缺乏,有利于真菌的繁殖,所以不要自己乱掏耳朵; ③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易合并真菌感染,其中部分可能与耳内长期滴用广谱抗生素溶液有关; ④挖耳造成的耳外伤,及外面采耳的交叉感染。 临床表现有哪些 患病早期,许多人没有不适感,通常都是在真菌长驱直入地进了外耳道皮肤之后,才会感觉耳内痒,或耳闷,似乎有东西堵在耳朵里。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众多百姓选择自行处理或着就近找家诊所治疗,直到出现奇痒、疼痛医院看病。医生检查时通常会发现:外耳道深部皮肤上有密集的粉末状或颗粒状物堆积,或绒毛状物附着,呈白色、淡黄、黄褐或绿色。外耳道内有脓痂或痂皮,痂上亦可见菌丝体。有的病人病情严重,外耳道内还可见少量分泌物,深部有黄褐色、黑色的筒状或膜片状的坏死状物,或有灰白色或灰黑色糊状物堆积。清除后可见皮肤充血,肿胀,糜烂。患病时间较长的病人,耳道内则表现为湿疹样变和苔藓化,更有甚者,会出现外耳道狭窄。有时病变尚可侵及耳廓和颈部。 杜杜 医生根据检查所见,诊断多无困难。条件允许时还要进一步做耳内分泌物的培养,以做到精准治疗。 治疗 1.用3%双氧水彻底清理外耳道分泌物:清洗时耳内可有泡泡声,控出后上药。门诊上药时我们使用自己的小窍门:一只去掉针头的1ml注射器抽吸达克宁,然后前面接上输液器的针头管(将针头剪掉)连接好后,在内镜直视下将药膏打在病患处,这样的上药方法比我们自己往里滴药的疗效要好上很多。2.用吹风机(调成温风)吹干外耳道。 3.红光照射慢性或较重的病人可以选择红光照射,可以减轻不适,促进痊愈。 4.无论采用哪种治疗,都要坚持一段时间。疗程因人而异,要4至8周不等。 真菌性外耳道炎难以彻底治愈,不彻底治疗非常容易复发。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预防 1、增强抵抗力:起居规律,均衡饮食,适当锻炼. 2、注意耳朵卫生,耳道内存在一种具有分泌功能的腺体—耵聍腺,产生的物质叫耵聍,呈酸性,它可以保护外耳道皮肤。经常挖耳会破坏它的保护功能。劝您不要体验个体采耳,过程可能会很舒服,结局就不一定了。很多人就是有过这样的经历后才患上本病的。 3、不可随意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如有外耳道或鼓膜炎症,一般应用不应超过2周。以防继发外耳道真菌感染。 “早发现、早治疗”对于任何一种疾病都适用。预防是关键,及时就医也不容小觑。 作者:王春燕 编辑:杜晶艳 审校者:王春燕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saia.com/shsjd/9168.html
- 上一篇文章: 医院十三名男女感染sk5病毒死
- 下一篇文章: 最新应征公民体格检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