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背景下莞深产业发展趋势与企业战略机遇
产业是大湾区的基石。在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产业”被提及95次。 协同合作发展也是规划纲要的重要精神,在纲要中,“协同”被提及11次,“互补”被提及10次,而“合作”则被提及次。 在湾区城市群中,莞深两地产业互补性强,莞深产业协同发展的机遇巨大。那么,在粤港澳大湾区时代下,莞深产业如何合作发展? 世界三大湾区的产业协同镜鉴 纵观世界三大湾区,其内部城市的功能与产业定位都有鲜明的分工体系,城市间根据自身基础和特色,承担不同的功能。在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形成组合体。 1.旧金山湾区:中心城市及其他城市的错位协同发展 旧金山湾区各地区均有自己的优势产业支撑,发达区域相互连通的同时也带动了沿线地区的发展。其中旧金山市以服务业、商业、金融成为主导;奥克兰以制造业为基础,奥克兰港和新兴产业也成为了新的增长极;在错位协同发展下,圣何塞成为“硅谷首府”。 2.纽约湾区:跨州协同治理与统一规划 纽约湾区同其他湾区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个跨越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涵盖31个郡县的湾区。在RPA(纽约区域规划协会)的区域规划下,区域内庞大的人口、产业和管辖在各城市间得到平衡。从而使纽约湾区既有国际金融中心,也是教育重镇,更有康涅狄格州和新泽西州作为传统工业中心和制造业中心提供支撑。 3.东京湾区:产业的综合一体化优势 东京湾区分工明确、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体系,与超前的规划设计密不可分。通过“工业分散”战略等历次专项湾区规划,实现经济的深度融合,东京向西发展出京滨工业带,向东发展出京叶工业带,形成了包括钢铁、有色冶金、石化、机械、电子、汽车、造船、现代物流等产业的工业产业带,以及集金融、研发、文化和大型商业娱乐设施等为一体的金融消费中心。这两个工业带同时又与东京的金融、总部、研发等功能紧密互动。 莞深产业协同的"不足"与趋势 过去十多年来,莞深两地高度重视区域协同发展,通过深莞惠经济圈(3+2)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签订了一系列合作框架协议。 但在行政区划体制下,各自城市更专注本区域内产业聚集与发展的现象不可避免,各自城市划清市场边界和公共服务边界、各自制定产业政策开展招商引资竞争等局限难以突破,人员、资金、贸易、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区流动和对接存在客观壁垒。 但莞深产业协同的趋势不可逆转。 一是湾区政策引领,相关政策正在形成。 二是市场化主导。深圳历次产业转移,东莞都是最佳承接地。就连华为终端总部也迁入松山湖。 三是莞深协同创新、交通一体化等迈出实质性步伐。莞深协同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莞深地铁互通对接规划…… 总之,莞深产业协同将迈入新格局,产业要素的对接、流通必将更加便利。 莞深产业协同发展将给企业带来怎样的战略机遇与挑战? 东莞及松山湖在大湾区规划中正处于怎样的定位? …… 揭示莞深产业协同的战略机遇 4月18日下午,“正值好时光,融合共发展——(首届)莞深产业协同发展峰会”将在松山湖光大We谷将举办。 湾区发展规划战略研究课题组领导将亲临解读,专家云集共话湾区,莞深政企多方联动、资源对接,并有“莞深产业活地图”——产业白皮书发布。 关于峰会详情,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saia.com/shsjd/8668.html
- 上一篇文章: 世界级湾区深调研湾区城市群一定是单核
- 下一篇文章: 张胜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路径和建设战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