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97将展出画廊艺术家的主题群展,参展艺术家包括阿斗、董文胜、何藩、韩磊、黄晓亮、梁卫洲、骆丹、单飞鸣、邵文欢、王宁德和迈克尔·沃尔夫。

迈克尔·沃尔夫:香港-后巷临时方案

M97画廊很荣幸带来迈克尔·沃尔夫的综合材料装置展览《香港——后巷临时方案》。该作品系列包括影印的相片、录像和迈克尔·沃尔夫在香港后巷收集的各色物件和手工艺品。这是迈克尔·沃尔夫在M97画廊举办的第五次个展,其新作个展的开幕酒会将于年9月10日星期六(下午六点到八点)在M97画廊[昌平路号4幢2楼]举行,展期至年11月12日。除此之外,迈克尔·沃尔夫将在9月10日星期六下午13:15-14:00出席博览会的讲座系列艺术家对谈。

媒体预览:9月10日周六下午5时至6时

开幕酒会:9月10日周六下午6时至8时

一座高楼林立、喧嚣嘈杂的特大型城市的背后,隐藏着创意无限的日常发明和临时补救办法,这出乎了人们的意料。过去二十年里,作为一个摄影师和香港的长期居民,迈克尔·沃尔夫穿梭于香港的大街小巷,收集后巷的物品和装置,林林总总,各不相同。这些物品和装置是香港的后巷生活和视觉人类学的集中体现。他用摄影勾勒了对香港这座城市特征的主观印象,记录并收集了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人类活动和发明创造的痕迹。

自从迈克尔·沃尔夫年来到香港,就一直以一个城市人类学家的视角记录香港的后巷。香港商业化的高楼大厦与挣扎于温饱和日常供给的老百姓仅在一线之隔。沃尔夫的摄影和其他视觉艺术作品反映了自然景观背后的人为创作,镜头里记录了每一条城市的后巷。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他一如既往地记录了香港后巷的不同地域性特点,这些特点是市民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能力和创造力的最佳体现。后巷的狭小意味着每一寸土地都必须发挥其作用,或是用来储物,或是用做凳椅,可以坐下点上一支烟,休息片刻。过一段时日,后巷里便充满了修修补补后又能发挥新用途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在别的城市只会沦为垃圾。从晾衣服的设备、“街头排座”,到艰难地探出墙头的绿色植物,迈克尔·沃尔夫二十多年来的摄影反映了香港的方方面面,是一座具有深厚底蕴,又不断发展的多元化城市。

工业之二十七()

“与光鲜亮丽、令人眼花缭乱的建筑群相比,香港后巷比较默默无闻。然而,后巷是香港草根文化的正宗切片。在我看来,他们应该被提名世界文化遗产。

我以一个人类学家的身份自视。受到中国本土的影响,香港给人的这种异域的、独立的感觉会渐渐减弱,所以记录香港的与众不同成了我拍摄的最主要的目标。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记录,因为在今后的十年里,后巷将由政府来整治,淡出人们的视线。”

——迈克尔·沃尔夫

后巷临时方案之四十三()

沃尔夫对后巷描述性的拍摄呼应了法国艺术家和观念艺术之父,马塞尔·杜尚的现成品艺术。不同的是,杜尚选择创作对象是出于视觉的无动于衷,沃尔夫则表现出了对街头雕塑品之美的衷心热爱和崇敬。

后巷临时方案之四()

今天,香港的后巷受到了全面整治,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因为它们与现代化的市容和秩序井然的城市发展格格不入。

后巷临时方案之十三()

后巷临时方案之五十五()

关于迈克尔·沃尔夫

迈克尔·沃尔夫出生于德国慕尼黑,在美国与加拿大长大。他曾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德国埃森富克旺设计学院,师从著名摄影大师奥图?史坦纳特(OttoSteinert)。自年起,他便定居香港,在中国各地展开工作。他的摄影作品探索了中国复杂的文化特性,从这一全球经济体的商业元素,到香港城市密度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无所不包。

迈克尔·沃尔夫的摄影作品就好像一个局外人的视角。他与众不同的背景使他能够随遇而安。沃尔夫的摄影事业是由摄影记者开始做起的,他曾在亚洲为德国Stern杂志工作十年。他想探索不同视觉手法,甚至摈弃相机而致力于例如谷歌街景之类的技术影像的意愿展现了他不断更新并丰富自己视觉语言的能力。从香港的高楼建筑群到东京地铁的无限压缩,从城市环境中的私秘性与偷窥性到不断增长的全球化现代艺术大批量生产现象,他的每一个系列都揭露了城市生活中崭新的一面,每一面都包含了复杂与微妙的视角,每个视角都向这个社会不断抛出问题,而问题的答案却已蕴含在作品之中。虽然迈克尔·沃尔夫不断探索新的主题与视觉手法,但是他的中心主旨却不曾改变,从他在德国一个矿业小村的第一个系列到在亚洲的最新作品——那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城市生活中的人与现实。

沃尔夫的摄影作品多次在亚洲、欧洲和美国展出,包括威尼斯双年展、光圈基金会以及芝加哥当代摄影博物馆等等。他的作品被许多博物馆永久收藏,包括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加州圣何塞艺术博物馆、芝加哥当代摄影博物馆、埃森富克旺博物馆以及法兰克福德国建筑博物馆。他曾荣获两次()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一等奖和一次荣誉奖()。年,沃尔夫曾入围世界环保摄影奖候选人名单。

何藩:人生的舞台

M97画廊很荣幸带来何藩的展览《人生的舞台》。本次展览展出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街景。劳动人民平凡的、规律的生活场景在他的镜头里却有了几分诗意的美。这是何藩在M97画廊举办的第二次个展,其新作个展的开幕酒会将于年9月10日星期六(下午六点到八点)在M97画廊[昌平路号4幢1楼]举行,展期至年11月12日。除此之外,博览会的讲座系列包含了关于香港摄影大师的系列:何藩的传奇一生(-),9月11日星期日,11:30-12:15。

媒体预览:9月10日周六下午5时至6时

开幕酒会:9月10日周六下午6时至8时

何藩13岁时,他的父亲送给他一台禄来双反相机,开启了他摄影人生的大门,而在他初期的作品中,就可见其著名并具代表性的光线与戏剧张力等元素。何藩出生于上海,18岁时移居至香港,自此开始记录当时香港这座繁忙城市的拥挤市场与孤独巷道在日常生活间的戏剧性。这数十年来,何藩的作品崭露于国际性沙龙、展场、和余项得奖名单中。

步入光芒(-)

在-年之间,何藩被美国摄影学会多次提名为前十大摄影师之一,并荣获不同国家的摄影荣誉头衔,其中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巴西、阿根廷、新加坡等。在上世纪中旬后,何藩代表着中国侨民与优秀的多面向,持续被认可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中国摄影师。

岔道口()

“首先,你必须找一个理想的拍摄地点。然后,你必须明确一个能够引起你兴趣的对象,哪怕它只是一只猫。

你必须抓住时机捕捉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他的特点和灵魂……如果你没有发现那个特定的时间点,那你就得等着直到感觉对了。这确实是一份需要创意的工作,因为你需要投入情感,要有感觉的参与。”

—何藩

香港街景之十八(,印刷)

何藩于年出生于上海,并于年六月逝世于美国。

光影流线()

人生的舞台()

街景()

关于何藩

何藩,也被常称做“大师”,是亚洲最受爱戴的摄影师之一,因抓拍住了香港半个多世纪前的灵魂而著名。他作品的魅力自50年代早期就已经延伸出香港之外,为他赢得了近个国际奖项。作为最为知名的香港之子,他在过去的50年中作为摄影师、演员和电影人赢得了中西方观众的尊敬和喜爱。

年在何藩18岁时便与父母移居到了香港。在那里,何藩继续追求着他对摄影的热爱。他的作品溢满了对香港过去的怀旧和对普通港人的关怀。通过何藩的作品,瞬间扑捉到的烟雾缭绕、或明或暗,和那些戏剧性的阴影、孤立的人物都成为他眼中香港的一部分。何藩在他20岁前后创作出的作品最多,在28岁之前他就已经创作出了丰富的作品。

年在“不停尝试,不停创作,不停实验和不停打破常规”这条格言的激励下,何藩重新审视了自己早期作品的底片。从不惧怕探索尝试新的技法,何藩继续用他诗意般地风格呈现着香港50和60年代地风貌。

何藩地作品被纳入众多公共和私人地收藏中,其中包括:香港M+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法国国立图书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圣巴巴拉美术馆,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等。

摄影家上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好治疗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hesaia.com/shsdt/35.html